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
龙宫 , 是一颗阿波罗型小行星 , 所谓阿波罗型小行星 , 指的就是那些近日距离小于1个天文单位的近地小行星 , 龙宫不仅是一颗阿波罗型小行星 , 还是一颗非常值钱的阿波罗型小行星 。
科学家们给小行星“龙宫”估了一个价 , 大约为800亿美元 , 这个价格是如何估算出来的呢?是根据隼鸟2号探测器所带回来的数据进行的估算 , 根据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所带回来的数据 , “龙宫”是一颗碳元素十分丰富的小行星 , 而且上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镍和铁 , 如果按照地球上的价格来计算 , 粗略的估计 , 价值约可以达到800亿美元 。 日本似乎一直以来都对小行星情有独钟 , 在隼鸟2号之前 , 日本就曾经发射过隼鸟1号探测器来对另一颗小行星进行探测 , 日本为什么这么喜欢小行星呢?
日本选择对小行星进行探测 , 一是出于自身实力的考量 , 毕竟对火星、木星这样的大型行星进行探索 , 不仅技术水平要求高 , 所费也是颇巨 , 而小行星探测的门槛就要相对低一些了 。
当然了 , 并不会因为小行星的探测成本低就发起探测 , 最重要的还是小行星本身极具价值 。 小行星虽小 , 但却有着大型天体无可比拟的研究优势 , 在地球和火星这样的行星上 , 由于地质运动和天气活动 , 很多太阳系的原始信息难以得到保存 , 但小行星就不同了 , 它们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原始成分和信息 , 对于研究太阳系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 。 所以日本才先后两次派出探测器去探测小行星 , 而这里所说的隼鸟2号就是在2014年12月发射升空的 , 当时它的整个探索行程 , 预计将在6年内完成 。
隼鸟2号作为一个小行星探测器 , 个头不大 , 但却带了一些厉害的东西 , 炸药 。
去探测小行星 , 带炸药干什么呢?这还要从当年的隼鸟1号说起 , 隼鸟1号是在2003年发射升空的 , 当时可谓是一波三折 , 在此就不赘述了 , 总之 , 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 , 终于成功登陆小行星“丝川” , 其实这颗小行星并不是隼鸟1号一开始就要探测的目标 , 是在一系列磨难之后 , 不得已的选择 。
既然登陆成功了 , 那就赶紧采样吧 , 还好采样过程比较顺利 , 之后便起飞返航了 。 有趣的是当科学家们打开样品回收胶囊之后 , 里面竟然空空如也 。 什么情况?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 只是采样太少了 , 最后用电子显微镜才发现了其中的1500粒小行星岩石微粒 。
有了隼鸟1号的教训 , 这一次隼鸟2号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 直接携带了炸药 , 先炸你一下子 , 然后再采样 , 肯定就采得多了 。
不过就在炸药投放之前 , 又出了一个小插曲 , 就是经过研究 , 直接投放炸药有可能使探测器受到波及 , 所以最后只能是把携带炸药的撞击器扔下去 , 然后掉头就跑 , 而这一跑就是三个月 。 三个月之后 , 隼鸟2号再次回到炸药的投放处准备进行二次投射 , 不过 , 本着万无一失的原则 , 最终二次投放炸药的计划被取消了 , 于是隼鸟2号直接登录并进行取样 。
由于这一次使用了炸药 , 所以隼鸟2号的采样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 获得了大量的小行星地下物质样本 , 总算是没有愧对“龙宫”这个名字 。 这里“龙宫”二字的来源和我们所知的插金箍棒的那个龙宫不是一回事 。
【科学|先扔一包炸药,过三个月再跑回来取样,隼鸟2号为何如此闯龙宫?】
隼鸟2号出发探测是在2014年的12月 , 而当时这颗小行星还没有正式命名 , 这颗小行星的正式命名是在2015年的5月 , 而“龙宫”一词则是来自于日本的民间传说“浦岛太郎” ,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 , 就是寓意能够从这颗小行星上带回有价值的样本 , 也就是从龙宫中取回宝物 。
最终 , 隼鸟2号返回舱携带小行星“龙宫”的地质样本回到地球 , 并最终降落于南澳大利亚沙漠地区 。 上一次 , 科学家们打开样品回收罐 , 是空空如也 , 而这一次却是满载而归 , 但还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 就是在样品罐中除了岩石之外 , 还有一些类似于锡箔纸的人造物?莫非是浦岛太郎在“龙宫”上烤肉来着?当然 , 这只是一个玩笑 , 所幸岩石样本并没有受到污染 , 而至于这个可疑物品 , 科学家们也并没有给出结论 。
推荐阅读
- 科学|中阳县北街小学:体验科学魅力
- 牛上|英媒文章:2021年最有趣的科学发现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审判|直接服务“三城一区”主平台,怀柔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成立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孩子|“双减”后 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 生命科学学院|科技馆内感受科技魅力
- 牙膏管|太空跨年是什么体验?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吃到家乡美食?| 科学密探
- the|美CDC缩短新冠隔离时间被指从遵循科学变成了遵循CEO们的意见
- 抗体|六大科学突破闪亮二〇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