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 互联网造车潮兴起时 , 有消息称小米要造车 , 后被其董事长雷军否认 。 Q
2017年 , 小米宣布与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 又传小米要造车 。
2020年 , 小米商城官方微博发布汽车相关图片 , 再被视为要造车 。
同年底 , 小米联合比亚迪发布了“青悦S1” , 对此 , 小米回应称没有造车计划 。
小米集团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反复横跳多年 , 如今终于有了眉目 。 近日 , 多方消息称 , 小米造车事项有望在4月份立项 , 该计划直接负责人为小米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王川 。
文章图片
相关信息显示 , 小米集团正在快速推进造车事项 , 最快有望在1-2个月内立项 , 初步讨论的品牌定位与小鹏汽车类似 , 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 。 王川正在代表小米集团摸底汽车行业 , 寻求人才、技术等资源 。
实际上 , 在互联网企业造车潮之后 , 手机厂商屡屡被传“造车绯闻” 。 前有苹果、华为、小米等 , 后有富士康、OPPO、Vivo等 。 如同早期手机的功能变迁一般 , 汽车也正从一种交通工具逐渐变成智能终端之一 , 并且成为被追捧的“风口” 。
手机退汽车进
【能源|手机造车,左右为难】汽车的发展历经百年 , 自工业革命以来 , 汽车的动力形式和能源类型也变革了很多次 。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 目前全球汽车正在完成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演变过程 ,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 出行方式和交通体系的变革明显加速 。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智能电动汽车成为“香饽饽” , 各家大厂纷纷跨界 。 与几年前互联网企业“白手起家”造车不同的是 , 手机厂商相较而言会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 以小米为例 , 近年来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
而与互联网企业投身造车事业不同的是 , 手机厂商看到的不仅仅是“新四化”的风口 , 更重要的是手机产业开始进入“寒冬” 。 IDC数据显示 , 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92亿台 , 同比下跌5.9%;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26亿台 , 同比下跌11.2% 。
可以说 , 手机行业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 。 智能手机已经处于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阶段 , 并且当下用户的换机周期延长至15-20个月 。 相关数据显示 , 到2025年 , 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至60%;而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 进入这片“蓝海”成为手机厂商最迫切的需求 。
文章图片
当然 , 新汽车公司上市后的股价与市值也是吸引手机厂商的重要因素 。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 , “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 但小米上市后股价表现低迷 , 与17港元的发行价相比 , 最高峰也不过是35.9港元 。 但是反观“蔚小理” , 即便经历过狂跌 , 如今的股价是发行价的数倍有余 。
对于小米来说 , 虽然在智能手机行业小米持续发力 , 已经跻身世界前三 。 但是财报数据显示 , 2020年Q3 , 小米手机硬件营收476亿元 , 毛利润仅为39.8亿元 , 净利润率仅为 5.7% , 远远低于同期的苹果 。
华西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崔琰曾指出 ,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相似 ,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模式 。 如果说2015年是“互联网造车”元年 , 那么2021年 , 极有可能是“手机厂商造车”的元年 。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 , 苹果凭借着单一的iPhone手机引爆了整个全球的智能手机发展 。 随后 , 以小米为代表的低价手机迅速崛起 , 越来越多的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参与竞争 。 现如今 , 自主智能手机不断替代国外产品 , 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
文章图片
并且小米有一套搞“群众路线”的成功方法论 , 在蔚来身上也能找到小米模式的痕迹 。 2012年 , 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就是想用宗教的一些想法来进行商业 , 我理解的小米就是一个商业宗教 。 ”无论是技术、营销还是粉丝量 , 都为小米等一些手机厂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车=?+?
电动汽车曾经被揶揄为“大尺寸充电电池的箱子上有4个车轮” , 特斯拉也被称为“车轮上的iPhone” 。 所有人都以为 , 造车也不过如此 。 拥有“汽车狂人”之称的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曾经说过: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铁壳子 。
所有人都在眼红智能电动汽车的吸金能力 , 同时所有人也低估了造车的难度 。 早在2015年 , 就有传闻苹果公司代号为“泰坦计划”的造车项目已经启动 。 但最新消息显示苹果牌汽车测试版可能会在2022年发布 , 并有望最早于2024年在美国开始生产 。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不止是手机厂商在觊觎汽车产业这块大蛋糕 , 此前有不少家电企业都曾尝试进入“造车”领域 , 包括早前的春兰、奥克斯、创维 , 还有近几年的戴森、格力等 , 而大部分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
同为家电品牌的国际巨头戴森 , 也退出了造车行列 。 2016年 , 英国家电品牌戴森正式启动电动汽车项目 , 当时戴森放言将投资超过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18亿元)开发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 。
2019年5月 , 戴森高调晒出了车辆初稿图纸 。 但戴森的车最终只出现在了图纸上 , 并未实车生产 。 仅仅5个月后 , 戴森因为制造成本过高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 , 从而宣布终止造车计划 。 宣布放弃造车之后 , 戴森将目光转移到了电动车零部件方面 。
目前来看 , 手机与家电企业进军汽车领域 , 除了造车之外 , 更多的是想“染指”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 。 有观点认为相比起整车制造 , 做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风险可控 , 手机与家电企业还可以在“新四化”的浪潮下分一杯羹 。
文章图片
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认为 , “互联网造车应该是进化 , 不应该是颠覆 。 互联网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只能是一部分 , 一两个技术的进步很难颠覆一个行业 。 ”用这个角度来看待华为拒不造车的态度 , 可见在没有十足的盈利把握前 , 华为选择深耕于汽车硬件与软件的产业链层面 。
“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 不仅需要入局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实力 , 还需要他们具备很强的对供应链的管控能力 。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曾强调 , 汽车制造的复杂性 , 对入局者的要求 , 局外人很难想象 ,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者比比皆是 。
一旦技术的力量有限 , 手机厂商想要独自造车 , 或许大概率会选择代工生产 。 而对于代工厂的选择又是另外一个新的难题 ,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 , 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 , 汽车非常复杂 , 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 , 然后说“给我造辆车” 。
文/杨晶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 , 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手机|一加10 Pro宣传视频曝光:将于1月11日14点发布
- 手机|黑莓宣布 1 月 4 日起将终止 BlackBerry OS 设备服务支持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尺寸|3199元起,小米12/12 Pro/12X手机今天晚上20点正式开售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