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手机陷入内卷战:旧机新用、狂挤牙膏、价格杀红眼


新用|手机陷入内卷战:旧机新用、狂挤牙膏、价格杀红眼
文章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文| 智东西 云鹏
好好的手机市场 , 怎么就“卷”起来了?
2020年 , “内卷”毫无疑问成了横跨最多行业的一个热词 , 简单来说 , 就是创新停滞 , 非理性竞争加剧 , 陷入资源内耗死循环 , 市场逐渐红海化 。
其实对于智能手机市场来说 , 红海早已是常态 , 但内卷现象 , 在2021年刚过去的这三个月 , 却显得尤为明显 。
不论是老机型延长售卖 , 还是“旧瓶装新酒” , 抑或是小修小补就匆匆上马新品 , 去年的百倍变焦、百瓦快充大战的热况已经不见 , 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严重后的激烈价格战 。
芯片的短缺只是表象 , 从创新匮乏入手 , 我们试图找到智能手机供应链如今的困境究竟在哪里?2021年 , 到底是5G手机大爆发 , 还是手机终极大内卷?

新用|手机陷入内卷战:旧机新用、狂挤牙膏、价格杀红眼
文章图片

硬件原地踏步 , 软件修修补补 , 这是要“卷出花”来?
今年春节刚过 , 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是好不热闹 。
上至17999元的华为Mate X2折叠屏 , 下至1999元的红米K40 , 众多新机一拥而上 。
3月刚刚过半 , 就有华为、小米、红米、OPPO、vivo、realme、iQOO、魅族、红魔等厂商发布了旗舰级新机 , 一加虽然新机稍迟 , 但也提前公布了哈苏联合计划 , 抢了一波热度 。
智东西作为业内媒体 , 也多次获得新机第一时间上手的机会 , 经过四五款新机的上手体验 ,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 今年年初的机圈 , 新东西还是有点少 。
静下心来 , 从芯片、屏幕、拍照、充电、机身工艺甚至是系统层面来看 , 似乎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 至少在用户体验上 , 没有带来什么直观的改变 。
1、骁龙865超频成“新旗舰” , 手机SoC挤牙膏一点不含糊
去年 , “中杯、大杯、超大杯”的产品策略是比较主流的 , 也就是同一个系列 , 会有三种规格 , 最顶级的规格一般会加入一些“黑科技” , 但价格也会来到更高的档位 , 基本会跟当年的iPhone起步价看齐 。
而今年 , 部分厂商采取了“双旗舰”的战略 , 两款都是“旗舰级别” , 标准版相比Pro版没有明显的硬件削减 , 事实上 , 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器 。
高通骁龙888毫无疑问是今年旗舰机的宠儿 , 甚至可以说是“必备” , 但部分由于三星5nm良率以及工艺的问题 , 骁龙888整体的功耗和发热相较上代骁龙865提升明显 。
有不少抢先发布骁龙888的厂商 , 都在发热上吃了亏 。 三星5nm产能目前看起来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骁龙888的市场需求 , 因此高通也将发货时间频频延迟 , 甚至现在下订单 , 要等到10月才能拿货 。
并且在性能方面 , 骁龙888虽然跑分比较“漂亮” , 相比骁龙865提升明显 , 但由于发热过高 , 游戏过程降频明显 , 最终导致游戏的平均帧率提升并不明显 。
正因如此 , 骁龙870应运而生 , 其采用了上代台积电7nm工艺 , 产能方面要显著优于骁龙888 。
有厂商在发布会上表示 , 骁龙888和骁龙870都是“旗舰级”芯片 , 是今年高通的“双旗舰”策略 。 不过在我看来 , 这样的说法显然有些站不住脚 。
首先 , 骁龙870的性能的确与骁龙888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 如果单从最直观的跑分来看 , 骁龙870的跑分大约在67万分左右 , 而骁龙888则在73万分左右 , 最新的游戏手机甚至可以达到75万分 。
而去年的骁龙865旗舰跑分最高也来到了67万分左右 。 正如厂商发布会上PPT所说 , 这颗骁龙870 , 与骁龙865在工艺、CPU、GPU内核方面基本相同 , 只是进行了官方超频 , 提升了比较有限的性能 。
说是“挤牙膏” , 应该是十分贴切的 。
除了性能称不上“旗舰” , 高通今年本身在骁龙888发布之初 , 并没有提到骁龙870这颗SoC , 因此“双旗舰”的战略应该不是高通的本意 , 只是出于对客户和用户两方面的需求 , 所作出的一种调整和应对 。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 他们只知道 , “870>865” , 因此手机处理器升级了 , 性能提升了 。
2、三星E4屏撑撑场 , 实际体验“感知不强”
如果说芯片性能的提升“感知不强” , 那么屏幕的提升够“直观”了吧?2020年 , 高刷新率的普及应该是屏幕领域最突出的主题 , 应该说 , 除了苹果以外 , 所有厂商都已经迈入了“高刷时代” 。
今年 , 屏幕刷新率基本被定格在120Hz , 只有少部分游戏手机为了更流畅的显示效果而采用了144Hz甚至是165Hz的屏幕 。
分辨率也基本上以1080P为主 , 部分手机2K分辨率无法和120Hz高刷同时开启 , 仅有OPPO一家的新机支持2K 120Hz同开 。
当然 , 大部分厂商采用这样的屏幕配置主要是为了兼顾功耗 , 目前2K、120Hz同时开启的机型 , 续航基本处于“扑街”状态 , 在主流科技媒体的续航测试中 , 排名基本垫底 。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 , 至少从今年过去的这三个月来看 , 屏幕硬件本身没有明显升级 。
三星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因此他们将出货面板的材质升级为了E4 , “三星E4屏”也成了不少厂商宣传时的香饽饽 。
但实际上 ,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 E4屏幕材质的升级 , 基本上“感知不强” , 因为E4屏幕相比E3 , 最主要的提升点是峰值亮度 , 但在日常使用中 , 用户是完全没机会接触到“峰值亮度”的 。
我们平时使用的三星AMOLED屏幕 , 手动可以设置的最高亮度通常只有500nit左右 , 只有iPhone可以调整到760nit左右 , 而日常使用时屏幕在强光下的峰值亮度也仅有800nit左右 。
其实在800nit时 , 屏幕色彩显示已经会出现一些“失真”现象 , 因此厂商宣传动辄1300nit的峰值亮度 , 我们平时是完全接触不到的 。
可以说 , 今年的手机屏幕在用户实际使用体验层面来说 , 提升不大 。
3、6400万像素战三年 , 潜望式不见踪影
如果说哪类手机硬件的升级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 那一定是手机摄像头 , 不论是摄像头孔径大小的提升、数量的增加还是形态的改变 , 都是非常直观可感的 。
不过今年年初的手机市场 , 显然重点都没有放在拍照上 。 华为Mate X2折叠屏沿用了华为Mate40系列的旗舰拍照配置 , 红米则沿用了上一代的索尼IMX686 6400万像素传感器 。
今年有不少主打性价比的机型都采用了6400万像素主摄 , 但从像素数量来看 , 6400万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高像素” , 但实际上 , 6400万像素传感器早在2019年就已经发布 , 并在下半年量产 。
在2020年一整年 , 4800万像素和6400万像素被反复打磨 , 不论从供应链还是算法调教上都已经非常成熟 。
那么各家旗舰又如何呢?去年的1亿像素传感器经过小幅升级被再次搬上旗舰机 , 虽然有些厂商掏出了索尼定制的IMX700系列传感器 , 但仔细查看 , 却发现不论从传感器尺寸、像素合成技术、像素对焦技术还是像素数来看 , 都没有明显提升 , 甚至可以说是原地踏步 。
当然 , 手机拍照性能的提升 , 绝不是一味地堆像素、堆尺寸 , 但硬件规格的提升 , 相当于是拍照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升级 , 有了好的硬件 , 才有算法更多施展的空间 。
去年华为推出了支持10倍光学变焦的潜望式变焦镜头 , 的确让手机的高倍变焦拍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 。 而三星1亿像素传感器的推出 , 也给拍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让图像解析力更进一步 。
虽然开始有不少人都吐槽“拍月亮”的实际意义 , 但不可否认 , 对于极致影像拍摄能力的追求 , 在方向上并没有问题 。 后来 , 小米、OPPO等厂商也纷纷在旗舰机的拍照方面跟进了潜望式镜头设计 。
反观今年的手机拍照 , 除了前代技术的沿用 , 另一个特点是主打“双主摄”甚至是“三主摄” , 这显然是一种营销上的话术 , 因为本质上 , “多主摄”只是超广角、长焦镜头在硬件参数上向主摄靠近 。
但另一方面 , 这也表明主摄并没有大幅度升级 , 因此才缩小了与其他副摄的差距 。 这正是技术创新逐渐放缓的一种态势 。
4、百瓦快充何时到?
除了芯片、屏幕、拍照等主要方面 , 年初的机型在充电方面也基本采用了与去年相同的规格 , 基本最高都在65W-66W左右 。
在最高功率基本相同的基础上 , 厂商们开始延长高功率的维持时间 , 从而让充电速度得到一定的提升 , 并称之为“满血版”、“完全版”等等 。
去年手机快充一下子从30-40W左右来到了120W甚至125W , 百瓦快充时代似乎已经来临 。 但实际上 , 各家厂商基本只有一两款产品采用了120W或者以上的充电功率 , 后来各家又回归了2020年上半年的充电速度 。
在手机电池容量瓶颈难以突破之下 , 更高的充电功率成为了手机厂商们缓解用户充电焦虑的一根“救命稻草” , 但现在 , 这条路看起来走的也并不顺利 。
【新用|手机陷入内卷战:旧机新用、狂挤牙膏、价格杀红眼】厂商目前在高功率快充方面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 首先就是发热问题无法解决 , 充电峰值功率就只会维持很短的时间 , 大部分百瓦快充 , 能够维持“百瓦”的时间都非常短 , 甚至只有几分钟 。
另外在安全性、电池损耗等方面 , 也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 。 2021年年初 , 厂商们都变得更加保守 , 在充电技术的推进上 , 也变得更加缓慢 。
5、软件优化做文章 , 明星代言玩的溜
既然“硬”的不行 , 就来“软”的 。 为了突出手里产品的创新 , 今年年初这几个月 , 手机厂商们没少把重点放在系统功能的优化上 。
所有厂商都在隐私保护上进一步完善 , 推出了各种针对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功能 。 SoC性能不行 , 那就增加系统层面的调教优化 , 推出各种软件“超频”功能 。 屏幕区别不大 , 就通过软件层面的色彩管理系统来优化视觉显示效果 。
拍照提升不大 , 就优化算法 , 通过AI为拍照修图 , 为视频添加滤镜 。 系统动画继续优化 , 哪怕一个动效的改变也可以变成为市场营销的卖点 。
说了这么多 , 新技术没看到多少 , 但新“面孔”却着实看到了不少 。 从脱口秀明星到海外艺人 , 再到国内的当红歌手、舞者 , 甚至还有老牌电影导演、演艺圈的老戏骨 , 都成为了各家手机品牌的代言人、发布会的嘉宾 。
诚然 , 一个合适品牌代言人 , 可以凸显品牌的调性 , 也可以获得不少流量和曝光 , 如果手机产品本身素质过硬 , 对于品牌和艺人来说也是双赢 。
但看到发布会的重点频频从上半场的产品发布转移到下半场的嘉宾对话、明星寄语 , 甚至是歌唱舞蹈 , 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缺乏创新 , 缺乏投入吗?这钱 , 到底是花在了哪里?
内卷背后 , 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当然 , 技术创新的放缓 , 其背后因素是多方面的 , 并不是一家厂商可以起决定性因素的 。
2021年初的技术放缓 , 势必要向前推导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应该说是全球科技产业遇到的黑天鹅 。
从数据上来看 , 尽管四季度不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呈现出回暖的趋势 , 但不可否认 , 2020年全年 , 整个手机行业都度过了一场严冬 。
根据IDC统计 , 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全年同比下降了11.2% , 即使是第四季度 , 出货量同比增长也才刚刚达到0.3% , 可以说是刚刚回正 。
手机市场需求被抑制 , 加上本身产能也变得紧张 , 厂商新机发布减缓 , 新产品节奏规划放慢 。
抛开技术创新 , 2020年对于大部分手机厂商来和供应链厂商来说 , 求生存似乎才是真正的主题 。
因此卖货就成为了重点 , 谁能有货卖 , 谁就是赢家 。 并且2020年上半年 , 疫情的原因导致线下门店出现了几个月的空窗期 , 而这段时间线上销售承接了很大一部分需求 。
电商平台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 面对线上市场 , 手机厂商需要的是性价比 , 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 。 另外疫情也让消费变得更加谨慎 , 购买力水平有所下降 。
因此 , 中端机型往往更受到青睐 , 而这部分机型 , 是很难反过来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的 。
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这几个月 , 很明显的 , 厂商都把同一个系列 , 或者相近的产品分开发布 , 也就是延长同系列产品的生命周期 , 把产品发布节奏放缓 。
而不少厂商都没有发布自家的“超大杯”或者最顶级的产品 , 这些产品往往承载着厂商和供应链最新的技术 , 这就反映出技术迭代的速度是在放缓的 。
除了疫情 , 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就是全球范围内半导体芯片产能的短缺 , 当然短缺部分也是受到了疫情余波的影响 。
现在一部智能手机所使用的芯片远不止一颗SoC , 其实从屏幕驱动IC到电源管理IC , 再到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 , 都面临芯片短缺问题 , 这就导致很多供应商有力使不出 , 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境 。
而这些芯片使用的 , 多是相对成熟、利润不高的8英寸晶圆产能 , 因此芯片代工的头部玩家都不愿意冒风险去盲目扩张产线 。
实际上 , 芯片短缺的背后 , 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 对于需求的错误估计 , 导致不少下游厂商临时加单 , 随着疫苗的落地 , 消费需求也开始回升 , 订单需求再次增加 。
另一边 , 美国德克萨斯州停电导致芯片工厂停产、日本地震影响半导体上游材料市场 , 产能告急、价格上涨 , 台积电又遇旱灾 , 急得购买100多台水车 , 有备无患 。
就像多米诺骨牌 , 一块倒下 , 随即就会传导至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 , 从原材料到芯片 , 从芯片到零部件 , 从零部件到手机厂商 , 一环扣一环 。
最终消费者看到的就是手机技术创新放缓 , 新品看似扎堆抢占市场 , 但都是熟悉的老面孔 。
手机终端厂商们心里其实比谁都明白 , 他们的仓库里还有多少货 , 他们的口袋里还有怎样的技术 , 他们发布的新机到底有多少突破创新?
比较有意思的就是 , 如果A手机缺货 , 似乎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友商推出一款价格完全相同、且明显竞争的B产品 , 这样A手机就会迅速“现货” , 不免令人感慨 。
内卷是否会成常态 , 2021年还有多少“黑科技”可以期待?
当下 , 手机厂商们的内卷现象的确变得明显 , 但2021年刚刚走过四分之一 , 剩下的四分之三 , 厂商们发挥的空间依然很大 。
2019年5G开始商用 , 而2020年本应该是5G手机迎来快速爆发的一年 , 但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都成为了整个消费电子产业前进的两大阻力 。
因此 , 很多人和机构都对2021年5G手机的表现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会同比增长6.5% , 达到13.8亿部 。
届时 , 三星、苹果、小米、vivo、OPPO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前五的手机厂商 。 要知道 , 从2016年到2020年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四年下滑 , 而2021年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
不仅是销量的增长 , 市场格局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 而巨头之间的博弈只会变得更加激烈 , 每个人都想找机会抓住华为、荣耀暂时空出来的市场 。
对于每家厂商来说 , 硬核技术创新可能仍然会是最“笨” , 但是最有效的制胜方式 。
今年随着中国柔性AMOLED屏幕技术的进步、良品率提升、产能释放 , 以及三星AMOLED高端柔性屏幕的对外出售增加 , 折叠屏手机形态还将现身于小米、OPPO等更多厂商的产品线中 。
折叠屏手机在屏幕材质、屏幕玻璃材质、铰链设计、软件交互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难题需要解决 , 这都是对厂商和供应链技术创新能力的一种考验 。
在拍照方面 , 索尼的IMX800系列图像传感器 , 其尺寸可能会接近1英寸 , 并且很有可能会在华为旗舰机上首发 , 不过今年4月的华为P50系列可能暂时无缘 。
三星的GN2新一代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已经发布 , 即将在小米旗舰系列上首发 。 这些新传感器的应用 , 都需要镜头厂商、模组厂商的配合以及手机厂商的联合调教 。
欧菲光去年就展示了自己的潜望式连续光学变焦镜头模组 , 毫无疑问 , 从固定变焦到连续变焦一定是未来长焦拍摄的发展趋势之一 , 而这样的模组如何解决功耗问题、内部空间体积问题 , 以及工艺良率、成本问题 , 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
屏下摄像技术也是被安卓厂商热捧了两年左右的技术 , 虽然去年中兴率先落地 , 但不论从前置拍照效果还是屏幕显示效果来看 , 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中兴第二代屏下摄像技术、屏下3D结构光技术以及小米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都已箭在弦上 , 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成熟 , “真全面屏”的实现 , 也是今年可以期待的技术突破 。
近期也有消息称 , 下半年百瓦快充也会真正成为标配 。
2021年 , 手机厂商们其实憋了不少大招 , 就连苹果都要上高刷了 , 并且还要缩小屏幕的刘海 , 可以说终于“赶上了安卓” 。
在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增长的十年 , 可能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境况 , 但随着市场进入存量下滑阶段 , 流量、资源都开始向头部聚拢 。
巨头之间的厮杀开始不计成本 , 对于供应链的把控越来越强 , 小厂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 出货量低 , 供应链受制于人 , 利润不足 , 创新也变得困难 。
手机市场的内卷化并不是这3个月的事情 , 而是产业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 只不过在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下 , 内卷的现象变得更加凸显 。
内卷也不是绝对的坏事 , 在竞争加剧的智能手机市场 , 自然会有人上位 , 也有人黯然离场 , 市场经过一段难熬的时期 , 又会重新恢复平静 。
谁能把握好这个内卷的时代 , 用硬实力说话 , 可能就会脱颖而出 。
结语:这是最好的时代 , 这是最坏的时代
在今年2月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 , 5G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已经接近70% , 而新机占比也接近六成 。 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同比则高达240% 。
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技术创新放缓、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白热化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内卷化是手机产业中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面对的 , 自己要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
厂商们吐了那么多苦水 , 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 这样的路 , 显然走不长 。
PC行业曾被称为夕阳产业 , 但随着很多手机厂商入局 , 通过技术创新带来更多垂直细分品类 , 开辟更多新的细分赛道 , 市场再次活跃了起来 。
手机相比PC , 显然还年轻得多 。 每当某类产品出现内卷化趋势 , 往往是在呼唤一场由创新驱动的巨大变革 。产业能否向前发展 , 创新仍然是不争的源动力 。
来源:智东西
_原题手机陷入内卷战:旧机新用、狂挤牙膏、价格杀红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