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铁路“外科手术”工的技能攻关之路

近日 , 在安徽省芜湖市皖赣线换枕施工现场 , 采访人员见到铁路“变形金刚”一番炫酷操作 。  
进口P95大修列车犹如一条黄色巨龙 , 迅速解体为换枕车、配砟车、捣固车和稳定车 , 将旧轨枕一根根收起 , 新轨枕一根根准确落位 , 作业人员紧随其后安装并用螺丝机紧固扣件 。  
在大多数人眼里 , 铁路大修(每隔一段时间对路基进行大型养护)是卖力气的“粗活” , 抬钢轨 , 扛枕木 , 其中哪有什么科技含量?其实不然 。  
“钢轨下面有无数根轨枕支撑重量 。 轨道使用时间长之后 , 磨损达一定量 , 需要给出现‘病害’的铁路线路进行‘外科手术’ 。 换枕施工是更换掉达到使用年限的混凝土枕 。 ”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宋二朋说 。  
线路大修二车间主要负责更换轨枕施工作业 , 车间青年职工56名 , 基本都是90后 。  
“曾经的铁路换枕是手工作业 , 一组工人最多换三根 。 ”他补充道 , 现在虽然应用先进的P95大修列车 , 但需要让它更符合我国线路施工情况 , 就要攻克“大列换枕同步更换电容枕”这一技术难题 。  
原来 , 电容枕是铁路信号的传输通路 , 包含传输信号的电容设备 。 以往大修列车换混凝土枕时 , 需要特意留出空位置 , 后期人工再单独穿插更换电容枕 。 宋二朋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将换枕效率提高五倍 。  
课题攻关时 ,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 团队成员全都扑在课题上 , 一个多月没回家 。  
95后青年王劲杰之前学机械工程专业 , 他刚到施工现场 , 对宋二朋提出技术疑问:“宋哥 , 你们如何把电容枕准确无误地装载到大修列车上平板车的特定位置 , 需不需要做标记参考对位?” 
王劲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 实则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根据线路调查 , 提前制定好装车计划 , 然后在施工现场和装好的平板车上 , 分别用油漆对相关轨枕进行标记 , 新枕对位落槽的工作便迎刃而解 。  
第二天 , 王劲杰便被宋二朋邀请进团队 , 负责数据核算和比对 , 工作日常就是一支笔 , 一个计算器 , 在资料堆里露出一个头 。  
【|90后铁路“外科手术”工的技能攻关之路】此外 , 大修列车更换轨枕时 , 新轨枕随着传送带运输落地的 , 要达到同步更换 , 要保证“线路上旧电容枕位置、大修列车上传送带上待换的新电容枕位置、最后落地完成更换的位置” , 这三个数据准确无误 。  
为精准定位 , 团队成员两人一组 , 每天在线路上用30米钢卷尺精准测量 。 负责线路测量的彭小飞打趣:“自从开始课题攻关 , 我每天的微信步数都是朋友圈前三 , 朋友都叫我‘飞毛腿’ 。 ” 
根据大伙调查的数据 , 可以准确推算调查区段施工所需轨枕数量 , 以及电容枕所在的具体位置里程数 , 进而编制新轨枕装车计划 。  
繁琐复杂的推算工作 , 是课题的重中之重 , 落到了90后小伙刘鹤冬头上 。  
“一个数据没算对 , 现场人员累断腿 。 ”每次调查结果出来以后 , 他至少验算两次 , 一旦失误 , 立马推倒重来 。 他计算编制的装车计划从未出错 。  
由宋二朋、刘鹤冬、彭小飞牵头的《大列换枕同步更换电容枕》项目也获评第五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海涵 王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