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NVIDIA收购ARM受抵制?RISC-V将崛起?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机器之能
日本瑞萨芯片厂失火 , 把全球芯片紧缺的危机再度推高 。 然而 , 芯片紧缺并不是行业关注的唯一话题 。
去年9月 , NVIDIA发起了针对ARM的收购 , 随后业界便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 美国科技巨头纷纷表示不看好此次收购 。 业界普遍担忧NVIDIA收购ARM后 , ARM在芯片行业的中立地位会受到影响 , 而NVIDIA则在芯片生产上具备更强的垄断能力 。
近几周 , 亚马逊设备团队发布了数个RISC-V工程师的职位空缺 , 透露出研发非ARM架构产品的强烈意愿 。 这也使人联想到RISC-V的开源优势是否会在ARM收购计划的变数中迸发能量 , 未来RISC-V能否成为代替ARM的可选项 , 或者是在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异军突起 , 开辟全新的应用模式 。
一 NVIDIA收购ARM , 遭业界集体抗议
自去年9月 , NVIDIA发起对ARM的400亿收购以来 , 业界反对声音不断 。
ARM架构占据移动设备芯片约90%的市场份额 , 在传统芯片领域 , 苹果最新推出的自研芯片M1亦采用ARM架构 , 对x86架构在传统芯片领域的地位发出了挑战 。
业界普遍认为在GPU及AI行业占据领导地位的NVIDIA收购ARM , 将使NVIDIA可以更快进入苹果、高通占据的芯片制造领域 , 并在其中影响ARM的中立性和业务决策 , 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走向 。
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 , 他致信英国首相反对收购 , 并建立了一个名为“救救ARM”的网站(savearm.co.uk) 。 虽然在ARM被软银收购之时 , Hermann亦发出了强烈反对声音 , 但ARM对软银的业务并没有实际什么实际加成 , 因此软银收购ARM对行业并不能构成很大影响 , 而这也正是软银出售ARM的原因之一 。
美国科技巨头高通、苹果、特斯拉、谷歌、微软等也都纷纷表示反对 。
1月5日刚上任的高通新CEO Cristiano Amon对此次收购表示强烈反对 , 他认为之所以ARM架构生态蓬勃发展 , 并且维持了当前的这种良性竞争 , 就是因为ARM是一家独立公司 , 英伟达的这一收购或将破坏当前的行业平衡 。 同时 , 他也表示如果英伟达收购ARM , 那么ARM架构就不会出现在高通下一代芯片的蓝图中 , 高通会制定新的过渡计划 。
当然 , 这些反调并不是唱给英伟达和软银听的 。 英国以及欧盟反垄断机构已经展开了对此项收购的调查 , 而收购是否能够达成 , 还需要得到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批准 。
2018年 , ARM将其中国子公司“ARM China”51%的股权以8.45亿美元出售给了中资公司 , 从而合资公司安谋 , 以方便ARM在中国开展其技术的IP业务 。
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 中国企业自然不希望再从美国采购芯片架构的核心技术 。 在加快研发自有芯片的同时 , 中国芯片业界也表示并不看好此次交易 。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直言英伟达收购ARM , 对中国将产生不利影响 。 《环球时报》更是发文指出一旦ARM被美国公司收购 , 处于美国公司的控制下 , 对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而言 , 将是非常不利的 。
那么作为交易方的NVIDIA对收购ARM , 究竟作何考虑呢?黄仁勋曾表示 , 收购ARM将更好地统一ARM芯片和NVIDIA GPU芯片的开发 , 从而提高NVIDI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 。 他还承诺将一直维持ARM的开放授权模式 , 无意对客户进行限制和拒绝 。 然而NVIDIA对ARM架构上最受欢迎的Linux OS似乎接受度并不高 。
“ARM将会按以往的合约 , 长期维持ARM的开放许可模式 , 这也符合我们的长期利益 。 ” NVIDIA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风口 , 在这个新时代 , 人工智能将推动医疗、科研、环境等各行业的发展 。 通过这次交易 , 我们希望能够增强ARM的潜力 , 使其蓬勃发展 , 开拓新的市场 。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NVIDIA收购ARM受抵制?RISC-V将崛起?】二 RISC-V已成科技巨头布局的战场?
ARM架构的收费授权模式将很多芯片研发企业的目光引向了开源架构 。 目前 , RISC-V基金会已经聚集了特斯拉、谷歌、高通、三星、华为、西部数据等众多科技巨头 。
RISC-V对基础ISA模型进行了修改 , 使其在部分计算中比ARM和x86更有优势 。 通过围绕指令压缩和宏操作融合等处理器设计方面的现代创新技术 , RISC-V程序可以在使用相同内存量的情况下执行更少的操作 , 从而比其他体系结构更高效 。 RISC-V的开源和易用特性为芯片市场又打开了一扇门 。
开源架构使RISC-V对ARM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 黄仁勋就曾表示 , “RISC-V对ARM构成了切实而重大的威胁 , 给行业带来了真正激烈的竞争” 。 竞争技术的升级 , 为英伟达的收购获批加重了筹码 。
尽管如此 , 鉴于ARM已经在移动设备端建立了庞大的生态系统 , RISC-V一直被业界认为不太可能取代ARM在移动设备领域的主导地位 。 不过 , 在尚待开发的物联网和车联网设备领域 , RISC-V仍有相当大的机会 。
亚马逊为RISC-V研发蓄力 。 近几周 , 亚马逊设备团队发布了数个RISC-V工程师的职位空缺 , 使人联想到ARM架构的易主可能会影响亚马逊目前的产品 。 当然 , 通常来说开源RISC-V架构对比ARM架构最大的优势是价格 。 业内知情人士表示 , 亚马逊对RISC-V的兴趣 , 不止于节省ARM高昂的IP使用费 , 更希望能够利用RISC-V架构按需求精准定制芯片 。
事实上 , 亚马逊早已投资开发自研芯片 , 例如用于Amazon Web Services数据中心的ARM服务器芯片Graviton、AI芯片Inferentia , 以及Alexa Echo智能音箱、Kindle电子书中使用的ARM芯片 , 这些芯片在未来都有机会被RISC-V取代 。
西部数据推进RISC-V转型 。 西部数据是RISC-V基金会的资助企业 , 同时也是首席会员 。 自2017年开始西部数据就开始在所有产品中使用开源的RISC-V处理器架构 , 并计划引导业界转向开放、专用的计算架构 , 从而满足在以数据为中心的环境下日益迥然不同的应用需求 。 西部数据还对开发RISC-V架构的高性能节能型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EsperantoTechnologies进行了战略投资 。
RISC-V厂商SiFive获科技巨头青睐 。 高通、英特尔和西部数据都是RISC-V厂商SiFive的主要投资人 。 其中 , 高通一直热衷于RISC-V的研发 , 并对SiFive给予了巨额投资 。 结合高通对NVIDIA收购ARM的抵制 , 可以想见 , 高通希望通过开发RISC-V架构处理器 , 摆脱对于ARM的完全依赖 。 在中国SiFive更是效法ARM , 成立了中资控股的合资公司赛昉科技(StarFive) , 以期更快发展在华研发及应用业务 。
落魄对手转投RISC-V阵营 。 几度易主的MIPS虽然已经落寞 , 但昔日辉煌使其也曾被称为是RISC-V的对手 。 2018年底 , Wave Computing公司宣布开源MIPS , MIPS指令集架构(ISA)和MIPS的最新核心R6于2019年第一季度公开发布 。 MIPS指令集包括SIMD(单指令多数据)和DSP之类的扩展 。 然而开源仅一年 , Wave Computing就申请了破产保护 , 并在2021年以MIPS的新身份宣布 , 放弃继续设计MIPS指令集 , 转向生产和销售基于 RISC-V 设计的处理器 。
三 国产芯片将侧重RISC-V研发
中国可以说是全球最重视RISC-V的国家 。 目前全球RISC-V组织的首席会员一共十三名 , 几乎全部是中国机构和企业 , 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晶心科技(台湾省)、成为资本、华为、中科院计算研究所、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RIOS实验室、中兴、赛昉科技、希姆计算和紫光展锐 。
2018年 , 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CRVA)成立 , 在随后的两年中不多扩充成员单位 , 其副理事长单位包括百度、紫光展锐、杭州中天微、华为、长虹、腾讯等知名科技企业 。
在2019年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CRVA)理事长倪光南表示 , 芯片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门槛很高 , 目前为止主要是大企业做芯片 , 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各方面很难介入芯片领域 。 芯片研发需要很大的投入和比较长的时间 。 目前中国正在借鉴开源软件的经验 , 希望用很短的时间 , 很小的投入 , 完成自研芯片的开发 。
倪光南认为 , 虽然海思等很多中国公司的ARM架构授权终身使用 , 但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 , 美国提出了对美国技术成分超过25%的技术实行管制的限制 , 使未来我国芯片的研发制造仍然存在变数 。 RISC-V有希望在未来的CPU市场发挥重大的作用 , 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公司向RISC-V的转型 , 在大数据、5G、物联网、VR、边缘计算等领域应用RISC-V , 或许可以使基于RISC-V的CPU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流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