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混动、氢能“三分天下”

就在上周 , 日产官方宣布 , 日产聆风全球累计销量超过50万辆——这一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型自2010年12月上市以来 , 先后登陆了日本、欧洲、美国等全球59个国家和市场 。 与此同时 , 丰田、本田凭借混合动力车型 , 迅速在新能源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 2020年 , 对特斯拉更是飞跃发展的一年 , 特斯拉MODEL 3以超36万辆的成绩雄踞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榜首 , 位居第二的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上升曲线同样不容忽视 。  
随着全球汽车制造商电动化潮流涌动 , 新能源车领域迎来大洗牌 , 传统车企、跨界资本、造车新势力纷纷涌入新能源车市场 , 曾经的宠儿们优越感不再 。 加速电动化进程 , 是先稳打混合动力阵地 , 还是一举攻克纯电市场 , 抑或是电动与氢燃料两手抓?精品纷呈的市场竞争中 , 企业也正不断探索着自我适应的电动化路径 。  
纯电和混动 , 选哪一种? 
在多方选手竞逐的火热局势下 , 电气化赛场上的“老将”日产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 今年1月 , 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2050碳中和目标 , 计划到2050年整个集团的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 。 同时 , 日产汽车计划在2030年代初期 , 实现核心市场新车型100%的电动化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日产汽车将在电动化和制造技术方面进一步创新 , 通过固态电池和相关电池技术的创新 , 开发具有成本竞争力和高效能的电动车型 。  
业内人士指出 , 去年日产换标之后的首款纯电车型Ariya是电动化之路的重要一环 , 以此为新起点 , 日产将重新挑战纯电车市场 。  
紧接着 , 2月 , 本田宣布即将迎来新任“掌门人”三部敏宏 ,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专家 , 他的上任也被认为是本田加速电动化转型的举措 。  
2017年本田提出“2030愿景”的计划 , 希望经由中国市场的产品投放、技术落地 , 至2030年实现低排放汽油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占本田全球销量三分之二 , 其中混合动力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的比例达到50%以上 。  
无独有偶 , 丰田也是最早实现车辆电动化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 其油电混合汽车(HEV)已在全球范围售出1400多万辆 。 2020年6月 , 丰田宣布将2020年定位为EV元年 , 开始进一步加速电动化的推进 , 计划至2025年前在向中国市场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 , 并且向着全球550万辆电动汽车销量目标努力 。  
同样 , 在2月份“搞事”的现代汽车 , 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艾尼氪旗下首款车型艾尼氪5 。 按照现代汽车的规划 , 艾尼氪5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在部分地区上市 , 未来将正式引入中国市场 , 并以此为开端全面拓展电动专用车型阵容 。 截至2025年 , 现代汽车计划共推出12款以上电动车型 , 包括基于E-GMP平台打造的电动专用车型及衍生电动车型 , 并推动电动汽车年销量达56万辆 。 分析指出 , 这一全新品牌有望成为现代打开中国市场 , 实现新赛道突围的利润增长点 。  
【|纯电、混动、氢能“三分天下”】氢能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另一方面 , 现代汽车已早早上手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 , 2013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 。 2020年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已占到全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的75% 。  
实际上 , 有着“新能源车终极解决方案”之称的氢燃料电池车 , 是正待开采的一片处女地 。 国内外不少大型汽车厂商均制定了各自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战略规划 , 并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和可行的赢利模式 。 上汽集团2020年9月发布的上汽大通EUNIQ 7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多用途汽车);长城汽车计划今年发布首款燃料电池SUV , 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首个燃料电池车队;丰田去年宣布 , 将与中国5家大型汽车厂商共同设立氢燃料电池开发的合资企业 , 并在近日推出了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的升级版 , 预计将产量增至原来的10倍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 , 中国将力争经过15年的发展 , 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 。 目前 , 中国多地均已出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  
现代汽车正在加速氢燃料电池产业布局 。 2021年1月 , 现代汽车在广州成立了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 , 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示范运营 。  
采访人员 魏泓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