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今年3月 , 科技品牌争相发力 , 各式新品涌入消费者视线 。 无绳吸尘器品类也频出新品 , 是科技噱头还是创新颠覆?透过产品宣传的数字游戏与标签 , 还需回归到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来评判 。 毕竟好的产品、过硬的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经得住考验 , 赢得大众口碑 。 以戴森为例 , 作为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 , 马达和气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戴森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之一 , 也是戴森在无绳吸尘器领域能够领先行业并获得万千消费者认可的关键 。 3月25日戴森发布了全新激光探测、压电传感器、灰尘分类统计、防毛发缠绕等新技术 , 并携全新机型亮相中国市场 , 这些新科技颠覆了行业固有的产品思维 , 势必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
不搞“吸力竞赛” , 创新从整体性能和体验出发
此前无绳吸尘器的主要发力方向一直是大吸力 , 很多品牌认为只要把吸力参数做上去就可以“超越戴森” , 在宣传上也特别强调马达转速、吸入功率等数值 , 打上各种标签 。 但事实上和绝大多数成熟消费品的逻辑一样 , 对于无绳吸尘器来说 , 单一的吸力参数并不能决定最终的吸尘效果 , 想要一台清洁体验更趋于完美的产品 , 需要马达、气旋、过滤效果甚至是更多维度的综合配合 。 所以在此次戴森带来的产品革新中 , 我们也看到戴森并未一味强调大吸力 , 而是在保障强劲吸力的基础上 , 引入激光科技实现灰尘探测 , 借助声学压电式传感器实现精确的灰尘感知 , 并在清洁效果可视化、轻量化、防缠绕等增强体验的新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升级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毕竟 , 在戴森看来一味的搞“吸力竞赛”并不能让用户解决更多关于家庭清洁的痛点 , 反而会增加用户清洁的阻力并且加重电池的续航负担 。 因此 , 当行业还在聚焦大吸力概念时 , 戴森已经主动调整了产品研发策略 , 在过去的两年里针对亚洲用户需求发布了众多轻量化的产品 , 比如V8 Slim、Digital Slim以及专为年轻群体打造的Omni-glide 。
通过这些轻量化产品的发布可以感受到 , 戴森未来的产品计划更希望在吸力能满足用户清洁需求的情况下 , 降低产品重量、更好的捕捉并清洁灰尘、降低用户后期维护成本、提升续航等等 , 毕竟这些同样是迎合未来市场需求 , 解决用户痛点的关键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其实 , 戴森在针对用户体验上做的这些升级方向很多品牌也都有所了解 。 但从商业角度来说 , 粗暴的将吸力参数做到最高 , 是赢得消费者的快速通道 , 如果能够先把吸力做到行业第一 , 那自然能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行业一直大搞“吸力竞赛”的原因 。 而如何才是一台好的吸尘器 , 仅仅是吸力吗?消费者得到的教育又带着多少误导呢 。
四大突破性技术 , 刷新既有解决方案
在竞争局势下 , 戴森凭借核心技术的不断升级 , 与用户痛点的深入研究 , 新发布的四大核心技术 , 再次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跨越的壁垒 , 带来了让大众眼前一亮的产品革新 , 以完全不同的思路带给消费者崭新的使用体验 。
激光探测VS LED照明 , 不止于照明 灰尘无所遁形
看的见才能扫的干净!但基于人眼的生理特性 , 黑暗的环境下以及极其细微的灰尘人眼是不容易察觉的 , 所以非常容易出现漏扫的状况 。
针对这一问题 , 行业通用的解决方案是在主吸头的前侧增加LED照明灯 , 通过LED照明灯补光 , 增加在昏暗光
线下用户的视野范围 。 一定程度上照明确实可以帮助用户观察到诸如床底、沙发底等昏暗区域的卫生情况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普通的LED光源仅能提供照明效果 并不能帮助肉眼更好的发现灰尘
但对于更好的发现灰尘这件事 , LED照明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 通过此前实测过的产品来看LED光源在照射角度、亮度、易于观察性等方面都无法帮助用户更好的发现灰尘 , 甚至因为LED照明还会出现误判 , 肉眼看上去已经非常干净的地面实际上却并未完全清扫干净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绿色激光凭借更好的亮度和易于观察性也被常用于空气净化器的环境监测传感器中
如何让用户更好的发现地面的灰尘?戴森经过500多次的反复迭代 , 最后特别定制了仅重0.11g的激光透镜 , 这也是戴森迄今为止单位重量造价最昂贵的部件 。 通过这款特殊订制的激光透镜 , 绿色激光可以从各个角度形成数百万调激光射线 , 精准照亮吸头前方90°的视野 , 轻松覆盖主吸头25cm的宽度 , 从而照亮吸头前测的微尘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戴森突破性地将激光科技应用于吸尘器领域
激光探测较比LED照明灯有哪些优势呢?激光二级管对比LED发光二极管的照明效率更高 。 当你开启激光探测功能后 , 软绒吸头的右前侧就会形成一个90°的激光绿幕 , 与地面形成1.5°夹角的绿色激光从各个角度折射出来 。 此时 , 地面上隐匿的灰尘在超低角度的激光照射下亮度和阴影会明显提升 , 与地面形成鲜明对比 , 通过肉眼就能轻松判别地面的灰尘情况 。 相比于LED照明灯简单的照亮功能 , 戴森激光探测能够更聚焦于灰尘 , 大大降低用户对清洁效果判定的难度 。 值得注意的是 , 戴森采用的是安全等级为1级(1级为最高安全等级) 的绿色激光 , 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人眼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
声学压电式传感器 VS红外线灰尘传感器 灰尘统计按粒儿算
家电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 而在无绳吸尘器产品上 ,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智能化的升级 。 比如 , 灰尘感知功能 , 用户使用带有灰尘探测功能的吸尘器可以通过屏幕模糊的感知当前区域的卫生状况 。
为什么说是模糊的感知呢?因为市售的绝大部分带灰尘感知功能的产品均采用的是红外线灰尘传感器 , 红外线灰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依靠红外光反射强度去判定空气中的灰尘浓度 , 这种检测方式只能计算出吸入空气中灰尘浓度的强弱 , 并不能准确计算出吸入空气中的灰尘数量。 所以 , 反映到产品上通常是通过蓝色红色的光带来告知用户当前区域是否干净 , 并不会准确告知出当前区域的灰尘总量 。
针对这一问题 , 戴森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声学压电式传感器技术首次运用到了吸尘器当中 , 该技术也曾应用于NASA太空项目 , 用来检测太空碎片 , 避免和空间站发生碰撞 , 可见该技术的检测精度是非常高的 。
声学压电式传感器的技术原理是当灰尘进入到机器内并撞击集尘桶入口处的压电式升学传感器表面时 , 会改变其形状或引起振动波 , 每一粒灰尘都会拥有独一无二的信号 , 所以只要将这些数据采集、分析、转化最终就可以较为精确的测量并统计吸入的各类颗粒物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戴森采用压电式声学传感器进行灰尘检测
对比红外灰尘探测传感器模糊的测算而言 , 戴森创新地采用专利的压电式传感器技术 , 搭配潜心研发的算法做到对灰尘的精准统计 。 当然 , 这项技术背后付出的心血也是非常巨大的 , 作为戴森的首创技术 , 戴森工程师团队用时五年时间才测算出各个灰尘大小范围的独特信号 , 完善灰尘分析的算法 , 最终才能在新产品上得到应用 。
LCD屏幕直显灰尘数据 干净从此有据可依
声学压电式传感器对灰尘可以做到按粒儿计算 , 对于用户来说有哪些实用性意义呢?首先通过吸尘器的LCD显示屏 , 用户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际吸入的每一种灰尘的数量 。 显示屏上以μm(微米)为单位 , 分别作了对10、60、180、500μm颗粒物的统计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戴森V12 Detect Slim LCD屏幕显示实时灰尘分类统计数据
如果地面有灰尘的情况下 , 显示屏上的数据就会持续上升 , 当地面被清洁干净后 , 显示屏上的数据就不会再有变化 , 用户通过显示屏就可以判断地面的清洁效果了 。
其次 , 除了用户自行判断清洁是否干净外 , 机器还会通过吸入的灰尘数量多少 , 进行自动的吸力调节 , 当环境灰尘数量较多时 , 吸尘器就会自动增加吸力 , 当灰尘被清洁干净后 , 吸力则会适当降低 。 在保障清洁效果的同时 , 提升了实际使用的续航时间 。
首创防缠绕螺旋形吸头 防缠绕不再是噱头
使用无绳吸尘器用户的另外一大困扰就是毛发的缠绕问题 , 通常品牌会采用更易拆卸维护的方式来解决吸头缠绕的问题 。 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 , 用户依旧要去面对讨厌的毛发 。

产品|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科技创新应该以何为先 ?
文章图片

戴森全新防缠绕螺旋形吸头
大道至简 , 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 。 戴森工程师团队受到阿基米德螺旋泵的启发 , 利用头发自然的紧缩性 , 研发出全新的螺旋形毛发吸头 。 该吸头采用一侧悬空的圆锥螺旋型设计 , 当头发缠绕在刷条上后 , 随着刷条的滚动 , 头发会从逐渐向刷条的较窄端移动 , 最终脱离刷条被吸入到尘筒之中 , 避免毛发对刷条的缠绕 。
随着无绳吸尘器市场渗透率的稳步提升 , 消费者对无绳吸尘器的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 传统单一的大吸力产品已经不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 我们可以看到 , 未来无绳吸尘器更需要在保证吸力强劲、吸力无损耗、密封过滤、易于维护的基础上 , 尝试向产品轻量化、提升产品续航、可视化清洁体验这些新的方向去努力 。
实现产品多维度的高性能表现 , 从产品设计上打造性能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 更加考验品牌科技实力与研发功底 。
在整个行业发力提升核心技术 , 追赶与先进技术差距、试图以差异化定位的拓展市场的同时 , 戴森已凭借领先研发实力和前沿的市场洞察 ,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洁体验 , 将吸尘器科技的迭代演变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