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英锋
【商家|对扫码点餐要进行“扫码监督”】“点个餐要关注一堆公众号、小程序 。 ”“用手机号注册会员才能扫码点餐 。 ”“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吃饭怎么办?”……近期有消费者反映 , 到餐厅用餐时 , 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 , 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 。
对扫码点餐 , 不少消费者都心存疑虑 , 且持警惕的态度 。 实际上 , 针对扫码点餐的相关问题 , 舆论也已经展开过多次讨论 。 3月25日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评析“扫码点餐” , 强调“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 “消费便利”不能变成“消费烦恼” 。 中消协指出了扫码点餐的问题也即侵权风险点所在 , 回应了公众关切 。
在互联网时代 , “扫码”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消费程序、支付路径 , 商家以提升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目的 , 依托新技术对交易程序进行智能设计 , 属于经营自主权的范畴 , 但智能化的交易程序或服务程序必须守住法律底线 , 能为消费者带来权益增量 , 带来更多获得感 , 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 而不能以剥夺减损消费者的权益为代价 。
一些商家关闭了人工点餐模式 , 只提供扫码点餐服务 , 这就意味着关注公众号或使用小程序、注册、扫码等流程成了必过的消费硬门槛 , 成了唯一的消费前置条件 , 消费者失去了选择传统点餐模式的机会 。 扫码点餐成“单选题” , 违背了商业惯例 , 与传统消费方式不符 , 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 尤其是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 等于给老年人挖了一条数字鸿沟 。 这种做法设定了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 涉嫌强制交易 , 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
在扫码点餐的过程中 , 消费者要提供不少个人信息 , 其中不乏隐私信息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 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 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 并经消费者同意 。
日前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 , 明确餐饮外卖类App(或小程序)只可收集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 令人担心的是 , 很多餐饮经营者收集消费者信息都违背了“最少够用”的必要性原则 , 也没有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 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且存在着滥用、泄露、丢失消费者信息的风险隐患 。
一些商家在强推扫码点餐服务的同时 , 也撤掉了传统纸质菜单 , 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 , 知晓菜品价格 。 菜单承载了餐饮服务的主要信息 , 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消费者不能在第一时间直观地查看菜单和价格 , 就失去了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
扫码点餐可以成为一项“扫码便利” , 但不能沦为“扫码障碍”“扫码侵权” 。 餐饮商家应该坚持传统点餐和扫码点餐两种模式并行 , 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点餐模式 , 同时 , 餐饮商家必须依法依规恪守信息收集底线 , 摒弃超范围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 , 健全信息保护机制 。
市场监管、网信、消协等部门也应以更具体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扫码点餐行为 , 明确扫码点餐的操作标准、可行方式、信息保护范围 , 划出扫码点餐的服务禁区 , 通过约谈、查处、曝光、警示甚至公益诉讼等方式 , 给扫码点餐打上“扫码监督”的烙印 , 倒逼商家自律 , 维护消费者权益 。 (李英锋)
[责任编辑: 孙晓 ]
推荐阅读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截图|靠抄袭对标苹果?心动黄一孟指责小米新版游戏中心抄袭TapTap
- 实力比|小米12对标苹果遭嘲讽?雷军:国产手机的实力比想象中强,有和苹果比较的勇气
- IT|报道称Polestar 4电动SUV将跟保时捷Macan电动版对标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设计|腾讯宣布企业级设计体系 TDesign 对外开源
- Windows|Windows 11“Sun Valley 2”将引入对第三方Widgets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