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媒体|突围苹果封锁:“用户同意”引发的一场“商业暗战”
文章图片
图1/8
文 | 《财经》E法特约撰稿殷继 编辑 | 朱弢
“?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 这可能是我们在网络上撒得最多的谎 。
如果想使用一款App , 你不得不勾选同意它的《隐私政策》——尽管你并没有真的阅读过它 。 在过去 , 移动广告业务依靠这种“捆绑式同意”获得用户手机设备标识符的授权 , 从而实现“跨屏跟踪”进行精准广告投放 。 但很快 , 苹果将不再允许App在iOS系统中这样做了 。
2020年6月,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 , App开发者需要在iOS14中通过弹窗获得用户同意 , 才可获取用户iOS设备中的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设备标识符的一种) , 这一消息对于移动广告行业而言无异于“核弹爆炸” 。
广告需要找到潜在客户 , 行业中那个关于“另一半广告费浪费在哪”的烦恼 , 在大数据时代得到一定缓解 。 利用移动终端的设备标识符(IDFA、OAID等) , 可以对用户在其他App或网页的操作行为进行跟踪 , 来完善用户画像及标签 , 实现广告精准投放 , 以及评估广告投放效果 。
移动广告营销行业预计 , 在苹果的IDFA新政策实施后 , 会有超六成的用户会在弹窗中拒绝同意 , 这意味着App开发者将无法拿到IDFA这个“身份ID”来跟踪用户 , 对于那些倚重于用户数据变现 , 以“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 向广告主售卖广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造成极大冲击 。
但行业中 , 各大互联网巨头对待苹果IDFA新政有着不同的态度 , 谷歌选择彻底放弃获取IDFA , 而Facebook则厉声谴责苹果侵犯中小公司利益 。 而在中国国内 , 更多公司选择自研新的设备标识符来绕开苹果IDFA政策 , 它们期待回到那条依靠《隐私政策》来获得用户同意的“老路” , 但是否能够突围 , 取决于苹果的态度 。
据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刊物《现代广告》公布的数据显示 , 因苹果IDFA新政的推行 , 预估中国有将近2000 亿元的互联网广告业务受到影响 。
突破苹果IDFA封锁可能性不大
在iOS14之前 , 苹果的IDFA开关是统一管理的 , 开启、关闭和还原都是针对所有App , 且IDFA为默认开启状态 。 用户如果想关闭广告跟踪 , 需要在设备中自行设置 。
文章图片
图2/8
根据苹果《用户隐私和数据使用》规定, 将从 iOS 14.5起执行IDFA新政
但iOS14之后 , App开发者需要通过“App跟踪透明度”功能(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 简称ATT) , 以弹窗方式获得用户同意后 , 才能获取IDFA用于跟踪用户在其他App和网站中的行为 。 这意味着 , 用户不用再迷失在冗长的App《隐私政策》中 , 而是可以通过弹窗选择是否同意授权App获取自己的IDFA 。
国外营销分析与归因平台Singular一项针对600名iPhone用户的调查显示 , 约有61%左右用户不会同意App开发者在iOS14中获取IDFA用于广告跟踪 。
Facebook最先坐不住了 , 它在2020年购买《纽约时报》、《今日时报》等多个版面 , 通过“大字报”的方式向苹果的IDFA新政表示抗议 。 Facebook声称 , 苹果此举侵害千万个中小企业的利益 。 它还表示 , IDFA新政可能使其Audience Network广告业务收益减少50%以上 。
文章图片
图3/8
Facebook买下报纸版面 , 抗议Apple的IDFA新政将侵害中小企业的利益
【《财经》新媒体|突围苹果封锁:“用户同意”引发的一场“商业暗战”】尽管在中国国内 , 还未见有哪家公司敢公开发声与苹果对抗 , 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甘愿接受IDFA新政 。 2020年底 , 中国广告协会联合中国信通院推出“互联网广告标识方案(CAID)” , 商业公司数字联盟推出“可信ID” , 希望在用户在弹窗中拒绝授权IDFA调用后 , 仍能实现对用户跟踪 。
以CAID为例 , 该方案通过App或在App植入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 软件开发工具包)来采集设备启动时间、系统版本、设备型号、物理内存、硬盘容量、系统更新时间、运营商、时区、国家、语言、IP地址、设备名称等 12 个用户设备数据字段 。
从《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的国家标准来看 , 除IP地址属于个人信息中的“网络身份标识信息”之外 , 其他11项均不属于个人信息 , 但使用这些数据字段依靠算法生成的“设备ID” , 可实现类似IDFA的跟踪效果 。 虽然 , 它不如IDFA来得精准 , 但起码是可用的 。
最关键的是 , CAID无需通过苹果ATT弹窗来获得用户同意即可使用 。 据悉 , 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以及头部广告主、第三方营销公司等四百多家机构参与CAID突围行为 。 目前 , 许多公司的App在进行CAID的接入调试 。
从结果来看 , 苹果不会留下这个空隙 。 近期 , 苹果向植入CAID、可信ID的App开发者发出警告 , 并要求对方在14天内进行整改 , 否则会将其从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
文章图片
图4/8
苹果对植入CAID的App发出警告邮件
目前来看 , 试图以CAID、可信ID等自研ID方案来突破苹果IDFA封锁 , 可能性已经不大 。
获取IDFA的背后较量
IDFA好比用户在网络世界中“身份ID” , 用户画像、标签往往需要附着于此 , 来实现识别特定用户的兴趣偏好 , 提高广告投放和归因分析的精准度 。 例如:用户在抖音中看到商品广告 , 点击链接跳转至淘宝进行购买 , “设备唯一标识”可将用户广告点击行为和购买行为关联起来 , 该技术同样被用于广告效果的结算 。
文章图片
图5/8
设备标识符在移动广告中的作用:跨平台跟踪用户行为以及广告归因分析
随着各国对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的提升 , 设备标识符被进而认定为用户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 它们的采集、使用需受法律规制 。 除此之外 , 操作系统厂商也对设备标识符的采集、使用确立规则 。
谷歌在2019年的Andriod 10版本中对第三方App开发者禁用了IMEI、Andriod_ID(类似于苹果的IDFA) , 并默认配置随机化的WiFi-Mac地址 , 让第三方App开发者无法通过这些设备标识符来识别、定位用户 。
苹果对iOS设备标识符的限制可追溯自2012年 , 从iOS6开始禁止开发者获取IMEI , 在iOS7中禁止获取Mac地址和openUDID两项标识符 。 IDFA也先后经历在iOS6中“可被重置”、在iOS10中“默认开启 , 选择关闭”(Opt-out)、再到iOS14“默认关闭 , 选择开启”(Opt-in)的变化 。
操作系统厂商对于设备标识符的采集、使用有着强大的控制力 。 当iOS10中IDFA为“选择关闭”的设置时 , 根据第三方广告监测平台AppsFlyer的数据 , 约有17%的人在iOS10系统设置中选择关闭 。 但一旦IDFA新政实施 , 这个数字将超过6成 。
尽管得在iOS14.5更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 , 各家公司才知道用户关闭IDFA跟踪的准确数字 。 但在IDFA新政实施之前 , 移动广告营销行业无法乐观期待 , 用户能在手机层层设置中找到开关并愿意开启追踪 。 毕竟 , 它们在App设置中关闭个性化广告的开关也同样难找 。
根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显示 , 在对600款APP相关功能测试后发现 , 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 。
互联网广告的商业暗战
“用户对数据如何采集和使用有选择权” ,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回应Facebook的推特中强调 。
文章图片
图6/8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推特中对Facebook的回应
2020年10月 , 法国竞争管理局(FCA)接到在线广告商投诉称 , 苹果在iOS应用程序上强制执行“App跟踪透明度”功能 , 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理由是App开发者已根据法律规定获取了用户同意 。 他们认为 , 苹果设置“App跟踪透明度”功能是多余的 , 这给开发者强加了额外义务 。
最近 , FCA在经初步调查后宣布 , 苹果设置“可选开启(Opt-in)”功能收集用户的补充同意以实现隐私保护 , 并非一种滥用行为 。 FCA认为 , 处于主导地位的公司 , 原则上也可以自由设定不违反竞争的规则 。 但FCA仍然决定 , 继续调查苹果 , 看苹果是否存在歧视或自我优待等反竞争问题 。
苹果推行IDFA新政引发在线广告行业的集体抵制 , 但为何态度依然坚决?有移动广告营销行业内人士称 , 苹果不依靠数字广告来盈利 , 所以它无需考虑推行的IDFA新政造成的震荡 。
从苹果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 , 在创新高的1114亿美元营收中 , 苹果依靠iPhone、iPad、Mac、可穿戴设备及配件等硬件产品收入956.7亿美元 , 约占单季度营收的86% 。
文章图片
图7/8
苹果2021年第一季度各项业务的营收
另外 , 苹果通过应用商城、云服务、数字订阅、广告等服务中获得157.6亿美元收入 , 约占单季度营收的14% 。 目前来看 , 广告在苹果的主要收入中占有比很低 。
厉声谴责苹果IDFA新政的Facebook , 营收结构则完全不同 。 2020年 , Facebook营收为859.65亿美元 , 其中广告营收为841.69亿美元 , 约占比98% 。 Facebook首席财务官大卫·维纳(David Wehner)称 , 苹果IDFA新政生效后 , 预计将会对广告业务产生越来越大的阻力 。
作为“硬件制造商和操作系统厂商”的苹果 , 尽管广告并非公司主营业务 , 但它在移动广告营销行业中享有非常大的话语权 , 单就推行IDFA新政来说 , 就足以对“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 向广告主售卖广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造成极大杀伤 。
文章图片
图8/8
苹果生态构成:硬件、操作系统平台、App应用
苹果也并非没有通过广告业务带来增长的企图 。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 , 曾在2010年宣布进军广告业务 , 并推出移动广告平台iAd 。 乔布斯当时断言 , iAd未来将会占领移动广告市场的50% 。 但苹果为保障用户广告体验 , 设置了高昂的付费门槛和限制Cookie跟踪用户 , 将许多潜在广告主推向谷歌和Facebook 。
他的继任者蒂姆·库克(Tim Cook)在2014年不得不承认 , iAd只是苹果业务中“非常小的部分” 。 最终 , iAd于2016年6月30日关闭 。
如今 , 全球的iPhone活跃用户超10亿 。 摩根大通分析师萨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曾在2019年预言 , 苹果公司在网络广告收入方面潜力巨大 , 可以创造出类似Facebook和谷歌的在广告领域的巨大增长 , 这对苹果来说是“触手可及”的 。
谁是最后赢家?
已被Facebook收购的WhatApp创始人扬·库姆(Jan Koum)曾极力反对基于广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 他对此表示道 , “当广告涉及你的资料 , 那么作为用户的你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 用户数据即是享受免费互联网服务所支付的对价 。
海量用户数据造就规模庞大的移动广告营销市场 , 苹果IDFA新政实施后预计将重塑行业格局 , 但它对于不同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不一 。
同样在安卓生态中享有规则制定权的谷歌 , 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广告商 , 在2021年1月宣布 , 完全放弃在iOS设备上获取IDFA 。 谷歌试图通过通过一项名为“隐私沙盒”的方案来实现广告精准投放 。 谷歌称 , 该方案将“特定的人”隐匿在“人群之中”来实现隐私保护 , 实现个性化广告投放、广告效果分析等功能 。
而在中国 , 对“新BAT”而言 , 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老巨头 , 依靠海量用户账号体系以及多年“连横合纵”建立的生态闭环 , 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和广告效果归因 , 足以弥补IDFA受限使用带来的“精准度”缺失 。
但对字节跳动这样的新巨头而言 , 它还未形成类似阿里巴巴、腾讯的数据闭环 , 以及拥有足够同盟形成生态圈 , 它的营收建构与Facebook相似 , 依靠信息流来搭载移动广告 , 并将其作为主要盈利来源 。 根据《英国时报》报道 , 字节跳动在App开发者指南提到 , 如果用户IDFA不可用 , 广告商可以使用CAID作为替代品 。
2021年1月 ,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发表文章《IDFA不能一关了之》 , 文中指出 , 精准推送可以帮助用户更容易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和服务 , 可高效、便捷地触达目标消费者 ,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各方需从中探索一条既能保护用户隐私 , 又能合理利用数据 , 促进行业发展的平衡道路 。
诚然 , 定向广告并非洪水猛兽 , 它可创造社会福利 。 前微软总裁史蒂夫 ·鲍尔默称 , 对于网站经营者来说 , 这意味着能吸引更多广告投资 , 从而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内容和服务;对广告主来说 , 意味着广告信息将被传送给最希望到达的客户;对于消费者来说 , 意味着更有可能快速便捷地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 。
而设备标识符是支持“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 , 向广告主售卖广告”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关键 。 目前 , 通过去标识化、数据加密等措施已能实现设备标识符使用的安全及合规 。
但因投放广告过于精准 , 不免让用户产生“被监视”的感觉 , 对于App开发者而言 , 更应设置便捷的精准广告退出开关来保障用户权益 。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 , 法律难以有效规制科技企业对于用户数据的应用 , 且广告行业也无法通过自治来保护用户权益 。 这时 , 谁有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隐私期待呢?
从技术实现层面来看 , 兼具iOS系统“立法者和裁判者”角色的苹果 ,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保障用户对设备标识符的控制权 。 苹果的做法这让很多用户对产品隐私功能设计心生好感 。 但却无法回避由此产生的新问题:谁来监督苹果?
依靠企业自身道德操守并非长久之计 。 IDFA新政尽管让移动广告营销行业怨声载道 , 但并不意味着用户就可以欢欣鼓舞 。 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 , 用户接收到的广告数量并不会因拒绝跟踪而减少 , 只是广告与用户兴趣标签的相关度由此降低 , 反而可能会收到更多他们不感兴趣的广告 。
假如苹果IDFA新政导致互联网商业模式从“免费模式”逐步向“付费模式”转变 , 那么摆在用户面前的问题将是:你愿意为多少互联网服务付费?
目前来看 , 苹果若能通过IDFA新政实现用户数据应用透明化 , 它将有利于移动广告营销行业健康发展 。
当然 , 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形发生:用户在不堪忍受“垃圾”广告侵扰之后 , 被App开发者的动人文案所打动 , 从而前往手机进行设置 , 重新点击打开那个允许App广告跟踪的开关 。
推荐阅读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龙珠|realme GT2 Pro 预热,联名《龙珠》定制新品
- 短片|马蜂窝推全球首份《星际太空旅行指南》,发布年度短片
- 公司|《Control》开发商正在与腾讯合作开发一款PVE射击网游
- 技术|史河科技《船舶除锈机器人》项目获202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短片|马蜂窝推出《你咋不上天呢?》,每一次探索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直播|演示视频创作软件《万兴鹿演》新增“虚拟形象录制”
- Create|什么是元宇宙游戏?百度《希壤》成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导论|时隔五年,普林斯顿大学经典书《在线凸优化导论》第二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