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航天科技四院42所青年员工创新设计工装补齐生产短板小记

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军品事业部整形工房里 , 一台新鲜出炉的“小工装”刚一亮相 , 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 更在青年“五小”评审中斩获第一名 。 这台看起来如此其貌不扬的小工装 , 在整形工序中有何奇效吗?
【生产|航天科技四院42所青年员工创新设计工装补齐生产短板小记】“这是个好东西啊 , 不仅提高了整形精确度 , 解放了车床的生产力 , 还把生产效率提升4倍以上 , 真是一举多用 , 之前的瓶颈工序算是解决了 。 ”据42所技能大师池新连介绍 , 这是他们专门为一款产品药柱设计的整形装置 。
该药柱体积小、数量大 , 面对面操作的手工整形安全隐患较大 , 使用数控车床整形又费时费力 。 随着近年来型号市场的不断开拓 , 该药柱的需求量逐年攀升 。
“药柱生产的其他工序均慢慢实现了批量生产 , 只有整形这一环节 , 使用车床每次单发操作 , 耗时长 , 效率低 , 已经成为整个流程的瓶颈了 。 必须要改变现状 , 提升生产效率!”组长池新连看在眼里 , 急在心上 , 在班组会议上多次强调 , 惟有工艺创新才能满足“十四五”期间的几何倍数增长速度 。
作为生产主操作手的黄征宇 , 将池大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间 。 工作之余 , 他总是想方设法对现有的整形方式进行改进 , 可是使用现有的各种方式、各种工具都试了个遍 , 还是没有大的进展 。
“看来 ,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 , 就必须大刀阔斧进行工艺创新 , 设计一种新型工装了 。 ”黄征宇琢磨着 。
从哪里着手设计呢?先找出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于是黄征宇和付欧阳、陈浩等人反复测试 , 发现每次整形花在车床上的时间只有1/3 , 其他2/3的时间都消耗在产品的装夹固定与人员来回流转上 。 因此 , 提高效率的关键是减少人员的来回走动和改变装夹方式 。
于是 , 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并依托“池新连大师工作室”全员的集智攻坚 , 设计出了一款专用的整形工装 , 采用分别控制整形刀转速和进刀量的方式 , 对药柱进行安全有效的整形 , 实现了装夹简单、整形速度快、人员不用长距离来回走动的要求 。
该装置小巧、便携、移动方便 , 可随时转移至需要操作的工房 , 省去了人员的流转时间 。 在装夹方式上 , 他们采用一个基准面直接固定的方式 , 相较于之前车床装夹需要操作人员靠经验“补刀”的方式 , 装夹速度提高的同时 , 技术难度也大为降低 , 而且能依靠手柄控制进刀量的方式有效控制了整形深度 , 提高了整形的精确度 , 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
更为称赞的是 , 该装置还解放了数控车床的生产力 , 节省了人力成本 , 提高了工作效率 。 以往2名工人2到3天的工作量 , 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后仅1人最多4到5小时即可完成 , 生产效率提升了4倍以上 。
这个小小工装发挥了大作用 , 真正补齐了生产短板 , 解决了生产瓶颈 , 不仅能在其他类似产品上推广应用 , 而且为该所后续“十四五”的大批量生产任务奠定了基础 。 (张弦)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