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小米汽车 51岁雷军的最后一战

_原题是:小米汽车 51岁雷军的最后一战
3月30日第二场发布会召开前夕 , 小米集团在港交所突然发布公告官宣造车的消息 。 雷军也在发布会上讲述了小米决定造车背后的一些思考 , 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 , 小米应该是最深谙营销之道的公司 。 在3月29日和3月30日 , 小米业内罕见地连开两场重磅发布会 。
第一天 , 小米重点发布了两款高端机型 , 一个是号称“安卓机皇”的小米11 Pro , 另一个是号称“安卓之光”的小米11 Ultra 。 而第二天的发布会 , 小米发布了新logo、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以及官宣了造车的消息 。
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到一天 , 恐怕所有其他的内容都会成为“小米造车”的陪衬 , 这自然不是小米希望看到的 , 毕竟 , 今年的业绩还要靠小米11系列产品来冲一冲 。
【21世纪经济报道|小米汽车 51岁雷军的最后一战】所以 , 把发布会一分为二 , 便能为小米11系列产品留下足够的曝光时间 , 同时 , 也为第二天的发布会吊足了胃口 。 尤其是3月30日第二场发布会召开前夕 , 小米集团在港交所突然发布公告官宣了造车的消息 , 而雷军紧接着表示会在晚上的发布会上聊一聊关于造车的事情 , 就这样 , 小米成功将自己安排到了聚光灯下 。
两个小时的发布会 , 造车是压轴话题 , 雷军为此也做了精心准备 。 他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为出发点 , 讲述了小米决定造车背后的一些思考 , 更重要的是 , 雷军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
持续蜕变
在小米的舞台上 , 雷军很少讲述自己创办小米之前的故事 , 而这次 , 他分享了人生路上的几个转折点 。
首先是1998年 , 雷军28岁时 。
他当时在金山软件是一名程序员 , 然后金山软件创始人求伯君找他做总经理 , 雷军一开始并不愿意 , 他觉得自己更喜欢写程序 , 后来在求伯君的坚持下 , 雷军决定先干着试试看 。
也就是在试当金山总经理的时候 , 发生了一个改变雷军一生的意外 。 雷军说 , 当时有个同事帮他整理电脑时 , 不小心把它的硬盘连同备份盘 , 都格式化了 , 导致他做程序员时存下的代码都没了 。 没了退路 , 雷军只能专心去做总经理 , 这逼着他学管理、学市场和学销售 , 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
第二个转折点是2007年 , 雷军37岁的时候 。
那一年 , 雷军选择离开金山 , 转型成为一名专职的天使投资人 。 雷军说 , 这和他之前创办卓越网有很大关系 。 2000年 , 雷军创办了卓越网 , 当时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 , 但后来因为融不到足够的钱 , 2004年 , 雷军把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 , 后来变为亚马逊中国 。
所以 , 雷军非常清楚创业的艰辛 , 以及融资的重要性 。 而他选择去做天使投资人 , 也是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 。
第三个转折点是2016年 , 雷军46岁时 。
当时 , 小米在创立的第六年陷入了生死存亡之际 , 因为供应链的问题 , 让小米的手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 。 这个时候 , 雷军不得不亲自接管了小米手机部 。
雷军说 , 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因为他过去一直是软件和互联网的从业背景 , 而接手手机部 , 意味着要重新学习硬件知识 。 所以那段时间 , 雷军每天都是晚上12点以后下班 , 并在接下来的五年中 , 不断学习和补课 。 最终 , 在雷军的带领下 , 小米的手机销量也重返全球前三 。 说到这时 , 雷军声音哽咽 , 他说 , 你们不知道看到这个成绩时 , 我有多么地激动 。
雷军坦言 , 他要感谢这些痛苦和磨练 , 因为没有它们 , 也就没有今天的雷军 。 所以 , 雷军也学会了一个道理 , 只有持续蜕变 , 持续刷新 , 才能赢得更有趣的人生 。
讲到这 , 雷军用自己的三个人生故事 , 完成了对小米造车业务的铺垫 , 因为造车 , 将是他的第四次蜕变 。 今年 , 雷军已经51岁 , 他说 , 小米造车将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 他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 而他也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 , 再次披挂上阵 , 为小米汽车而战 。
最后一战
雷军最早对电动汽车的认识 , 来自于特斯拉 。 2013年 , 雷军曾两次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 , 与马斯克的交流 , 给了雷军很大触动 , 当年他就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 , 并开始关注电动汽车产业 。
2014年 , 雷军就以创始投资人的身份参与到了蔚来汽车的创办 , 同年成立的小鹏汽车 , 也获得了雷军的投资 。 雷军坦言 , 过去几年 , 小米高管会上也讨论过几次汽车业务的话题 , 但那个时候 , 小米的主题是补课 , 首先要做的是把手机业务做好 , 所以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 , 参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
直到今年1月15日 , 小米董事会提议认真研究一下电动车产业后 , 小米开始正式调研造车 。
雷军说 , 对于小米造车 , 他的朋友形成了两方观点 , 一方是劝他做 , 觉得小米对硬件和互联网都很懂 , 应该马上开始干;另外一方则是劝雷军不要做 , 认为汽车行业十分复杂 , 周期特别长 , 投入特别大 , 很容易掉坑里 。 而且小米是外行 , 别人都已经做了五六年 , 小米现在做太晚了 。
这个时候 , 艰难的选择摆在了雷军的面前 , 做还是不做?这个决定将关乎小米未来十年的发展 , 过去的75天里 , 雷军每天都在思考 , 最后 , 在经过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 , 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 , 2次正式的董事会后 , 雷军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
这个决定背后 , 有很多原因 。 雷军说 , 米粉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 在年初的几次米粉交流活动中 , 他感受到了米粉对小米的热爱 , 更有米粉放话 , “只要小米造车 , 他就一定会买 。 ”当然 , 米粉的这种口头承诺并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 他们最终会不会买小米汽车 , 还是会取决于小米造的车是什么样子 。
对雷军而言 , 他要考虑的是更现实的问题 。 小米集团在公告中表示 , 小米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 , 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 首期投资为100亿元 , 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
雷军说 , 他知道造车对小米是一个不小的风险 , 但经过十年创业 , 小米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 比如小米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 , 有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 , 有最好的智能生态 , 当然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 这让小米能够亏得起 。
新势力2.0
雷军究竟为什么要造车?采访人员咨询了很多业内人士 , 他们没有一个认为雷军是为了赚钱 , 事实上 , 雷军通过20多年的打拼 , 早已实现财务自由 , 相反 , 造车隐藏的巨大风险 , 甚至可能让雷军的资产缩水 。
所以 , 业内更认为 , 雷军决定造车是出于对小米持续发展的考虑 , 如今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见顶 , 小米也需要一个更具新引力的新故事;同时 , 也是雷军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 , 内心澎湃所驱使 。
雷军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 他是最早提出风口论的人 , 那句著名的“站在风口上 , 猪都会飞” , 激励过很多创业者 。 如今面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风口 , 他决定再做最后一次追风者 。
实际上 , 小米选择这个时候下场造车 , 确实是个好时机 。 一方面 , 从国家政策层面 , 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 , 到2025年 , 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
而从行业层面 ,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经过多年的苦熬 , 已经完成了中国新能源车企最初的积累 , 去年更是在资本市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不仅如此 , 百度、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入局 , 则进一步为热闹的新能源再添一把火 。
平安证券的分析师认为 , 第一轮造车新势力从电动化切入 , 部分企业已阶段性胜出 。 第二轮新势力将以智能化为核心 , 壁垒提升 。 而以苹果、小米为代表的具有硬件和软件集成能力的企业进入汽车领域 , 将开启第二轮智能化新势力浪潮 。
所以对小米而言 , 此时入局已经不用再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 它要考虑的是 , 造车这件事 , 自己能不能以及如何做好 。
从资金投入规划上来看 , 小米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确实 , 充沛的现金储备对造车尤为重要 , 目前主要的几家造车新势力无一不经历过资金链危机 , 而小米拿出100亿美元打底后 , 其造车项目则可以轻装上阵 , 少去了缺钱的烦恼 。
雷军还透露 , 过去两个月以及小米造车消息正式宣布后的两个小时 , 很多投资大佬都来询问是否可以投资 , 但他经过反复考虑 , 决定小米要全资来造车 , 因为他认为 , 只有汽车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拉通 , 才能带来无所不至的智能体验 。
造车遵循的是木桶理论 , 哪怕只有一个短板 , 其他的长板都会受到影响 。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资金、用户、品牌、技术、供应链和渠道等主要方面 , 小米的长板、短板也一目了然 。
比如在品牌和用户层面 , 截至2020年底 , 小米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96亿 , 并建立了粘性极高的米粉生态 , 这对于未来汽车的销售已经提前锁定好目标客户 。
在供应链上 , 小米通过手机+AIOT的布局 , 已经积累了较强的软硬件集成能力 , 对供应链的管理及成本控制能力也很强 。 但与手机相比 , 汽车供应链更加复杂 , 小米能否将其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汽车业务上 , 还有待观察 。 据悉 , 小米目前已投资近10家电动汽车产业链公司 。
在汽车技术上 , 小米虽然手握超800项专利 , 但这还远远不够 。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 , 目前小米与汽车有关的专利为834件 , 其中发明专利超过96% , 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子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 而汽车的零配件专利占比较低 。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则显示 , 小米的汽车专利中60%以上是智能座舱方面与行车安全方面 , 包括如后视镜调整方法、自动导航服务、车内驾驶安全监控等 。
可见 , 小米的造车之路需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 但换个角度 , 作为一个刚刚入局的新玩家 , 小米所处的起点已经足够高 。 雷军经常说 , 要做时间的朋友 , 而小米已经做好了再全力冲刺至少5到10年的准备 。
(作者:白杨 编辑:张伟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