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为的“内外双循环” 下一步将如何落子?

_原题是:华为的“内外双循环”
世事如棋局局新 , 棋至中局 , 下一步华为将如何落子?
3月31日下午 , 华为循例发布了2020年经营业绩 。 报告显示 , 2020年 , 华为业绩增长速度放缓 , 但基本实现了经营预期 , 其中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3.8% , 净利润646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3.2% 。
其中 , 运营商业务营收3026亿元 , 同比增长0.2%;企业业务营收1003亿元 , 同比增加23%;消费者业务营收4829亿元 , 同比增长3.3% 。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对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表示:“增长背后 , 华为抓住了几个关键性机会 , 从产业维度看 , 虽然去年疫情严重 , 对网络容量、服务等需求都在增加 。 运营商业务保持稳定发展 。 企业业务 , 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 消费者业务的增速确实没有达到预期 , 华为手机的销售数据这么多年都是一路高歌猛进 , 去年由于供应的问题受到了影响 , 收入下滑 , 但同时消费者业务里有‘1+8+N’策略 , 手机之外的其他可穿戴销售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 , 最终整体实现增长 。 ”
在2020年的重压之下 , 华为保持增长已属不易 。 在2019年年报的发布会上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2020年是华为公司最艰难一年 。 ”
在去年11月 , 华为出售荣耀令其独立发展 , 除了剥离业务求生存 , 华为还进行了法律层面反诉、舆论层面更透明开放、提前预备库存、备胎响应、拓展新业务线、储备现金流、坚持多供应商、培育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等措施 。
近期 , 美国政府相关表态显示 , 对于华为等企业的制裁还将继续 , 世事如棋局局新 , 棋至中局 , 下一步华为又将如何落子?
国内市场贡献65%以上营收
在外部严峻的挑战下 , 2020年华为增速开始放缓 。 2020年营收收缩到个位数增长(3.8%) , 2019年营收增长为19.1% , 而近年其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14%;在净利润上 , 2019年就来到了个位数增长5.6% , 2020年是3.2% 。
从地区上也能看到波及面 , 按区域分 , 华为中国区的营收占比达到65.6% , 在中国的收入是5849亿人民币 , 同比增长了15% , 贡献了大部分营收;而海外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 财报显示 , 美洲地区销售同比下滑24.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同比下滑12%, 主要原因是受部分国家运营商市场投资波动、消费者业务无法使用GMS生态的影响 。
同时 , 财报还显示 , 2020年公司持续加大对云、研发等的投入 , 折旧、摊销增加 , 同时应付账款减少 , 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人民币352.18亿元 , 较2019年下降61.5% 。
再具体看华为的核心业务 , 2020年 , 华为组织架构发生了不小的调整 。 年初时将Cloud&AI(云与计算)升至华为第四大BG , 与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共同组成华为四大BG , 不过财报并未披露云与计算业务的具体业绩 , 胡厚崑表示 , 2020年华为云增速达168% 。 同时 ,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也出现在财报中 , 2020年 , 汽车BU和消费者BG进行整合 。
在各项业务中 , 外界关注的焦点仍集中在消费者业务和芯片问题 。
对此 , 胡厚崑表示 , 华为将在高频应用场景去打造无缝智慧化的应用场景 , 会打通服务和硬件两个生态 , 未来消费者业务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 不同硬件只是不同接触手段而已 , 手机也一样 。 去年手机销售下滑的情况下 , 其他硬件和服务销售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 这样的趋势是符合消费者市场需要的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 华为全球终端连接数已经超过10亿 , 手机存量用户突破7.3亿 。
谈及芯片供应问题 , 胡厚崑表示:“过去两年 , 为了应对不公平的待遇 , 我们投入了很多资金资源来解决芯片问题 , 面对客户需求 , 尤其是B端客户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 ”
对于华为旗下芯片设计公司海思的近况 , 胡厚崑说道:“我们的定位是ICT的系统设备供应商 , 对于芯片的全球产业链依赖依然是很强的 , 海思作为华为的重要单位 , 参与到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当中 。 我们也预料 , 基于全球合作模式的产业链的形式依然应该成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主流 , 所以我们会坚持基于开放合作的创新 。 ”
“我们看到产业上游下游都受到了伤害 , 去年(华为)有一部分业务下滑直接受制于全球供应链的破坏 。 另一方面 , 上游供应商也是受害方 , 过去华为仅仅美国的供应商采购就有100-200亿美元的水平 , 很大一部分(订单)会让其他供应商拿走 。 对于非美国供应商 , 面对美国不合理的要求 , 他们要想法设法避开美国的影响 ,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 产业界没有赢家 。 ”胡厚崑说道 。
近期 , 美国还在对华为继续围追截堵 , 地缘政治冲突对华为、以及全球供应链都造成了影响 。
相比以往多年的高举高打 , 华为现在调整为稳扎稳打求生存基调 , 步步为营做好布局 。
从产业层面看 , 一方面 , 华为手机正在求生存 , 消费者业务同时也在往智能家居、汽车业务方向拓展 , 并围绕HarmonyOS构建跨平台的终端软件生态 。 手机市场一直激烈竞争 , 在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 , 华为市场份额也不可避免的下滑 , 尤其是2020年第四季度 , 华为下滑至全球第六 , 不过 , 在2020年全年华为依旧站稳前三 。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 , 美国贸易制裁升级后 , 华为零部件严重短缺 , 但凭借在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仍位居第三名 , 中国贡献了华为总出货量的约70% ,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 , 2020年华为(包括荣耀)排名第一 , 占据41%的份额 。
另一方面 , 华为亟待新业务加速成长 , 云与计算产业、汽车业务是华为看中的明日之星 , 如何快速成长是关键挑战 , 各大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均切入云计算、AI、智能汽车领域 , 华为作为硬件基因的企业 , 也面临竞争 。
对于汽车BU的规划 , 胡厚崑表示:“我们的定位是作为汽车部件的供应商 , 我们相信我们所掌握的ICT技术可以覆盖电动车的多个领域 , 包括车联网、车云、自动座舱、自动驾驶、电源管理 、智能动力系统等等 。 去年我们把智能汽车的投资管理和消费者合并 , 一方面我们对消费者理解可以更好地反映在汽车解决方案里 , 另一方面我们消费者业务的设计能力很强 , 可以为车BU所用 , 我们会进一步强化对车业务的定位 , 成为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 ”
对于未来发展 , 华为还提出了多方面的规划 , 比如继续夯实B端的核心业务、强化数字化服务、云服务、持续投入研发并开放合作等等 。
从区域侧来看 , 这一系列措施可以看作华为的“内外双循环” 。 一方面以内部大循环为主 , 如前所述中国市场贡献了六成以上收入 , 在此基础上 , 华为也在不断培养、投资国内供应链 , 培养鸿蒙生态 , 与更多公司合作建立新生态 。
另一方面在外循环侧 , 保持开放合作、研发投入 。 202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 , 依然达到了15%以上 , 在华为历年的研发投入强度里面 , 属于较高水平 。 同时 , 华为在全球600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开源社区、学术组织中 , 担任超过400个重要职位 。
【21世纪经济报道|华为的“内外双循环” 下一步将如何落子?】(作者:倪雨晴 编辑:林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