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芯片荒,美国最大芯片代工厂发出警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芯片荒,美国最大芯片代工厂发出警告
文章图片
图1/1

导读:早前市场普遍预计缺芯问题有望今年下半年解决 , 现在看来还没那么简单 。
面对持续蔓延的全球缺芯潮 , 市场可能过于乐观了 。 美国最大芯片代工企业CEO周五警告 , 缺芯潮会持续到2022年或更晚 , 早前市场普遍预计缺芯问题有望今年下半年解决 。
格芯(GlobalFoundries)首席执行官汤姆·考菲尔德(Tom Caulfield)周五警告称 , 公司的制造能力已全部被预定 , 所有的晶圆厂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 , 未来半导体供应会持续落后于需求 , 直到2022年或更晚才能解决 。
格芯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 , 全球排名第三 , 仅次于台积电与三星电子 , 在美国、德国和新加坡均设有工厂 , 生产由AMD、高通、博通等公司设计的芯片 。
尽管格芯在代工领域能排上第三 , 但却远不及台积电 。 据Trendforce数据 , 格芯仅占全球代工市场份额的7% , 而台积电市场份额高达54% 。
芯片掀起涨价潮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 , 芯片产能紧缺便成为热门话题 , 势头愈演愈烈 。 汽车芯片缺货 , 手机芯片也短缺 , PC行业也被电子元器件短缺所困 。
日前 , 蔚来(NIO.N)汽车表示因芯片短缺将暂停生产5天 。 近三周以来 , 已有至少9家整车企业因芯片短缺停产 , 包括现代、本田、沃尔沃、福特、日产、丰田汽车、大众、三菱和蔚来 , 停产工厂遍布亚洲、欧洲和美洲 。
通信设备、消费电子等领域 , 苹果、三星、索尼、富士康等公司近日均发出预警 , 称其旗下产品或将延长出货时间 , 或将减少出货量 。
多家芯片产业链大厂纷纷上调其产品价格:
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宣布 , 由于CCL三大原材料LME伦铜、铜箔加工费、环氧树脂及玻纤布价格持续上涨且供应紧张 , 以致公司成本不断上涨 , 公司拟调涨产品售价 , 涨幅为交易总金额15%至20% , 2021年4月1日出货生效 。
【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芯片荒,美国最大芯片代工厂发出警告】台湾五大微控制器(MCU) IC设计领导厂商之一的盛群表示 , 由于半导体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原物料不断上涨 , 2021年4月1日起出货的所有IC类产品全面调高售价15% 。
联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ITEQ宣布 , 迫于三大原物料同时上涨 , 且涨价后价格逼近去年的1.5倍 , 联茂不得不提出调涨售价 , 本次板料及PP涨幅15%至20% , 2021年4月1日出货生效 。
日本厂商信越化学在其官网宣布 , 将针对主要产品之一的硅酮 , 在国内外对所有产品进行价格调整 , 2021年4月起所有产品价格上涨10%至20% 。 信越化学是目前半导体硅片市场全球第一大供应商 。
国内芯片代工龙头厂中芯国际通过邮件告知其客户 , 4月1日起将全线涨价 , 已上线的订单维持原价格 , 已下单而未上线的订单 , 不论下单时间和付款比例 , 都将按新价格执行 。 产业链人士指出 , 其实中芯国际已于今年3月开始上调价格 , 涨价区间因客户而异 , 且8英寸与12英寸订单涨幅不同 。 整体来看 , 此轮涨价幅度大约在15%~30%之间 。
3月31日 , 瑞芯微发布调价通知函 , 4月1日起对芯片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价格上调 , 所有未交付订单将按新价格方案执行 。
而在此之前 , 像士兰微、德普微电子、紫光展锐、天马微电子、英集芯、笙科等 , 都已发布过了涨价通知 。
全球扩产进行时
台积电计划投1000亿美元增加产能
考菲尔德周五还透露 , 格芯计划今年对芯片工厂投资14亿美元 , 明年可能会再翻一番 , 公司正考虑2022年上半年或更早进行IPO 。
面对全球芯片荒 , 目前考虑增产的远不止格芯一家 。
4月1日 , 根据媒体报道 , 台积电台积电将在未来三年投资 1000 亿美元来增加产能 , 并且支持高端制程技术的研发 。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给芯片设计公司的邮件中透露 , 在过去 12 个月当中让产能利用率超过 100% 运行 , 仍旧是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 , 因此台积电决定采取扩产和价格调整措施 。
他表示 , 台积电有几个新选址的晶圆厂 , 同时也在现有的晶圆厂中扩充高端制程和成熟制程两种技术 , “我们开始招募大量的新员工、取得土地和设备 , 以及在全球不同的据点开始建构新厂房 。 我们需要应对当前先进制程的复杂度带来的挑战 , 以及扩产成熟制程所需要增加的新投资 , 以及材料成本的增加 。 ”
并且 , 台积电将从 2021年12月31日起 , 暂停晶圆价格的年度降价 , 维持一年 。
去年 , 台积电已经公布投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5nm制程晶圆厂 。 目前看来 , 台积电还将在全球选择场地布局更多晶圆厂 。
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 , 除了台积电 , 全球的晶圆代工企业和IDM企业都在积极增加产能 。
3月24日 , 英特尔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Ocotillo园区投资约200亿美元 , 新建两座晶圆厂 。 随后 , 韩国媒体报道称 , 存储芯片大厂SK海力士120万亿韩元(约1060亿美元)项目的半导体工厂项目获得韩国政府批准 。
SK海力士计划在首尔以南约50公里的龙仁市建立一个415万平方米的工业集群 , 该集群将容纳四个新的半导体制造工厂 , 约50个分包商和供应商也将搬迁到该区域 , 完成后 , 该集群的月生产能力将达到80万片 。预计该项目将于今年第四季度破土动工 , 第一座制造厂将于2025年竣工 。 去年SK海力士还收购了英特尔位于中国大连的NAND闪存芯片制造厂 。
另一家韩国巨头三星也早已显示出野心 , 2021年起 , 三星设立了“半导体愿景2030”长期计划 , 目标是在未来10年里称霸晶圆代工市场 。 虽然目前三星与台积电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 但是三星在投资上也十分激进 。
目前 , 台积电在全球晶圆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 份额超50% , 第二名为三星 , 近年来三星野心勃勃 , 反超联电 , 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
再看国内 , 中芯国际、华虹、粤芯等也在陆续开出产能 。 比如中芯国际年报就显示 , 2021年预计资本支出280.9亿元 , 其中大部分投资于成熟工艺的扩产 , 小部分用于先进工艺、北京新合资项目土建及其它 。 前不久 , 中芯国际就对深圳的12英寸晶圆厂进行扩产 。
相比国际大厂 , 国内企业的投入资金与他们差距仍较大 , 还在追赶之中 , 龙头中芯还要面对美国出口管制的限制 , 虽近期频传好消息 , 但2021年仍有不小挑战 。
而新一轮的产能军备竞赛已经开启 。
一方面 , 是当下特殊时期产能短缺加速了扩产速度 , 一时急缺的时段会过去 , 更重要的是未来产业链如何安全可持续发展 。
根据芯谋研究 , 长电科技董事、CEO郑力近日在一场交流会中表示 , 产能紧缺是一个早晚都会被解决的问题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业内不需要过分恐慌 。 他预测 , 此次产能紧张问题将在今年9、10月份得到一定缓解 。
在郑力看来 , 产业链要学会协同发展 , 做产品开发的企业需要和晶圆厂、成品制造(封装)厂一起协同发展 。 当企业能够在本身的产业链中做到深度协同 , 对产能紧缺就会有所预警 。 所以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来说 , 不仅要学会技术 , 更要学会处理产能问题 , 从技术、模式、思路三方面共同规划整个产业链发展 。
另一方面 , 企业扩张背后 , 各国在争夺半导体产业中更大的话语权 。 不论欧美还是中国、韩国等地 , 对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视程度都进一步提升 , 各类补贴、引导政策频出 。
在美国和韩国出口产品中 , 芯片占据着颇高的比例 , 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 , 中国作为半导体新兴市场 , 国内产业链正在成长当中 , 在复杂外部环境下进一步强化集成电路建设 。 未来的3至5年间 , 谁将站在技术制高点 , 全球产业链又将如何交融 , 都充满变数 。
来源:财联社、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倪雨晴)、21App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