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
文章图片
“相约北京”冬奥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正在进行
这些黑科技集中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亮相
让北京冬奥会与未来又近了一步
文章图片
=1=
疫情防控 , 精准快捷测温是重要一环
测试活动仅场馆工作人员就达千余人
为了实时监测体温
一款可穿戴、带芯片的
体温计“创口贴”应运而生
文章图片
它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
国外类似产品精度只能到0.1-0.2摄氏度
它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0.05摄氏度
只需将其贴在腋下的皮肤上
就可以在手机APP看到自己的实时体温
可自动测量、上报
有人体温超过安全值
防疫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处理
有了它
再也不用担心忘记上报啦
文章图片
=2=
一场体育比赛
从器材装备到办公用品
搬运很费力
懒惰果然是驱动人类创新的源动力
机器人小跟班儿来了
文章图片
采用“激光+视觉”的自助避障导航
可以在场馆内自由行驶
有了它
再也不用担心腰酸背痛
=3=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黑客帝国》里
尼奥后仰身躲子弹的经典一幕吗
文章图片
镜头定格 , 360度全景镜头切换
这种视觉震撼也将出现在冬奥赛场
场边 , 数十台摄像机一字排开
将冰球比赛的精彩瞬间定格
观众可以多角度立体观看这一“子弹时间”
文章图片
这组摄像机也同步拍摄不同角度的运动视频
观众可以不受位置限制
360度无死角观赛
还支持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回顾训练细节
科学提升训练成绩
有了它
冬奥大片时刻呈现
文章图片
=4=
过去转播机构需要安排庞大的编导制作团队
在现场架设转播车
在国际广播中心完成复杂的信号制作
投入大、成本高、周期较长、资源难以复用
如今 , 有了云转播
转播机构在赛事现场千里之外也能远程制作
每个云端导播台可以提供不同的导切方式
实现同一赛事的多版制作
有了它
赛事直播更便捷、更轻量
=5=
混合采访区
是运动员在赛后第一时间接受采访的地方
疫情防控 , 社交隔离必不可少
于是 , “无人”混采区出现了
通过云端平台
运动员与采访人员完全隔离
但又通过视频设备互联
媒体也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素材
同样 , 赛后新闻发布会也尝试通过远程方式进行
有了它
运动员与采访人员可以隔空安全对话
↓↓点击视频一看究竟↓↓
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工作组成员常宇介绍说
2008年奥运会留下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宝贵遗产
而2008年的“科技奥运”
更注重通过奥运会把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给世界、为奥运举办做出贡献
希望能够获得世界对中国的认可和赞许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科技冬奥”最大不同是
不再仅仅将奥运作为展示平台
而是思考如何通过举办奥运会推动创新
最终惠及城市运行、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
文章图片
统筹:彭东、李丽、姬烨
【体育|走近冬奥·追光丨有了“它”,冬奥与未来又近了一步——“你不知道的冬奥”之六】协调:王浩宇
采访人员:姬烨、王浩宇、卢羽晨、董意行、胡佳丽、张骁
部分素材由五棵松体育中心提供
编辑:卢羽晨、吴俊宽
校对:黄绪国
签发:彭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 浦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播,冬奥结束后转入常态化运转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建设|5G信号全覆盖,冬奥会各赛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 冬奥|冬奥倒计时40天保障大屏点亮 科技创新助力冰雪盛会
- 雷军|小米雷军:苏炳添体育课将于 12 月 30 日下午直播开课
- 体育|抖音发布体育内容报告 网友关注“健身、自律、锻炼”
- 太阳轨道|冬奥会奖牌里 蕴含着古老的天文知识
- 视点·观察|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释放了什么信号?
- 天文学|带领孩子走近科学
- 王绶|带领孩子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