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处理|热点追踪 | 《休战》引“恶战”,专家: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孙磊
近日 , 某高校学生高晗在豆瓣给一本西班牙语译作《休战》写的短评引发热议 , 该短评就此书的翻译质量提出质疑 , 认为该书“机翻痕迹严重” , 后该书译者韩烨回应称该评价近乎人身攻击 。
网友“Anito Anago”发给高晗学校的“举报信”让该事件进一步发酵 , “举报信”称高晗指责作者“一字一句辛苦译成 , 修改长达几个月的书稿”机翻痕迹严重是一种“诽谤” , 给译者和出版社造成了不良影响 , 应公开道歉 。
随后高晗在豆瓣发了一封《致歉声明》:“经批评教育后 , 本人现删除该短评 , 并向韩烨女士及作家出版社致歉 。 ”这封致歉信引发更多争议 , 网友自发掀起“一星运动” , 目前该书豆瓣评分区已关闭 。

自然语言处理|热点追踪 | 《休战》引“恶战”,专家: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高晗在豆瓣发布的《致歉声明》
先不论此书是否机器翻译的 , 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的发展确实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 包括翻译的手段、效率、质量、模式等 。 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准确?机器翻译应用前景如何?会取代人工翻译吗?为此 , 羊城晚报专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王华树——

自然语言处理|热点追踪 | 《休战》引“恶战”,专家: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王华树
机器翻译为人工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羊城晚报:机器翻译在当下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用多吗?
王华树: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机器翻译适用性的问题 。 在现实商业环境中 , 翻译质量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 比如可以分为参考级、常规级、出版级等 。 这就给机器翻译留下了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 。 机器翻译当前主要用于非文学翻译领域 , 因为市场驱动 , 非文学的翻译市场可能占到98% , 甚至更多 , 所以有更多的语料 , 更多的技术投入 , 机器翻译系统也就更强大 。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 比如古典文学、戏曲、诗歌等 , 通常充满艺术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等 , 机器翻译在这方面还差距甚远 , 市场的适用性比较差 。
在特定市场需求下 , 比如部分通俗文学、儿童文学、科幻小说 , 等等 , 也有技术公司在尝试 , 比如市场上推出了金庸小说翻译器等 , 还有公司专门研发网络小说在线翻译系统 , 满足在线文学翻译量大、更新快、时间紧等市场需求 。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译者认为“机器翻译痕迹严重”是对其翻译水平的否定?
王华树:这个实际上是对机器翻译的误解 , 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 当前翻译作品产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译者 , 比如他是否遵从了对原文忠实的原则 , 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 。 优秀的译者通常可以熟练驾驭机器翻译 , 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 。
豆瓣的普通读者认为机器翻译太差 , 或者认为译者不该用机器翻译 , 这样一来 , 大家开始把矛头指向机器翻译系统的能力问题 , 认为机器翻译不好 , 这也是一个现状 , 当下很多人还不太认可机器翻译的能力 , 这是机器翻译的领域适用性和需求层次适用性的问题 。
在某些专业领域 , 如果有足够的训练语料 , 机器翻译译文准确率可达到80%甚至更高 , 比如奥迪公司的汽车翻译 , 所有语料都是关于汽车使用维护说明的 。

自然语言处理|热点追踪 | 《休战》引“恶战”,专家: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
二者是共生的关系
羊城晚报:很多人觉得机器翻译无法取代人工翻译 , 尤其是文学领域 , 是因为机器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 , 所以也无法准确传达文学作品真正的魅力 , 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华树:这个问题要动态地看待 , 也不一定要用二元对立的方式看问题 。 有人说文学翻译这块 , 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工 , 这其实也是个时间问题 , 五年、十年内不可能 , 三十年内也不一定 , 但是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呢?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机器翻译跟人工翻译的问题 , 其本质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 。 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 尤其是人身上诗意性、创造性、灵性的东西是机器所没有的 。 在人文的世界 , 语言具有随意性、双重性、情感性以及无限生成性 , 除了语言世界 , 还有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 , 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 , 达到人文主义的理想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羊城晚报:随着技术的发展 , 未来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
王华树:机器翻译跟人工翻译不是取代与否的问题 , 两者是一个翻译的共同体 , 甚至说是命运的共同体 。
羊城晚报:要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
王华树:是 , 在数据主义或机器主义崛起的舆论中 , 我们既要认识到机器的优点 , 同时也要发挥人的特质 , 把人文主义和数字主义结合起来 ,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人文主义 , 这样一来 , 你会发现机器翻译跟人文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 , 都是为了帮助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 两者在根本上并不冲突 , 也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 两者是共生的关系 。
机器翻译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羊城晚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华树:人工智能所拥有的三大推动力:算法、数据、算力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 , 在图像、视频、语音、舆情、翻译等应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 当前给翻译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 包括翻译的手段、模式、效率、质量、速度、价格等 , 还有翻译能力、翻译教育、翻译职业前景等 , 甚至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生态都在发生非常大的变革 。
翻译技术有很多种 , 是个复杂的技术系统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机器翻译 。 机器翻译系统通常拥有庞大的知识库、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适应力、极快的反应速度 , 可以不知疲倦地连续地投入翻译生产之中 。 这给翻译从业者、翻译师生等带来很大的压力 , 进一步的话就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
羊城晚报:有读者反映 , 目前高校里有的老师允许学生先使用机器翻译 ,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 您觉得这种方式合理吗?
王华树:在翻译领域 , 如果我们的翻译知识不够用 , 翻译效率不高 , 我们就去借助在线词典和机器翻译 。 这个类似于以前我们遇到不懂的术语就去查字典一样 , 只不过我们现在是把查询的需求放到一个更高级的系统之中 。
不仅在翻译领域 , 在新闻领域 , 美联社、华尔街邮报、百度、腾讯、头条等都在采用机器人写作系统 , 根据关键词快速生成新闻 。
对于翻译专业学生来说 , 主动地积极地使用机器翻译 , 深入分析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和优秀译文 , 通过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是一个向“集体译者”学习的过程 。 但是 , 不能被机器翻译带着走 , 长期过度依赖机器翻译而不经过任何思考和学习 , 会导致翻译能力下降 。
羊城晚报:机器翻译的大范围应用会带来哪些问题?
王华树:目前 , 最主要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和技术伦理的问题 。 例如 , 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 , 翻译技术研发方将用户隐私的翻译数据作为系统训练数据集 , 翻译服务商在翻译项目时可能会把A公司的数据用于B公司 , 侵害客户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 。
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 例如为谋取经济利益或扩大社会效益 , 一些机器翻译厂商会夸大机器翻译能力 。 在使用翻译技术的过程中 , 翻译主体为满足客户的需求若滥用技术和工具 , 可能会导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嫁祸于“机”等相关的问题 。
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中 , 处于翻译主体地位的是人还是机器?未来随着AI的发展 , 人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是否会被撼动?机器翻译的使用者是否拥有译者署名权和版权?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 。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松子
【自然语言处理|热点追踪 | 《休战》引“恶战”,专家:机器翻译背了很多黑锅】实习生|方佳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