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 , 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王友清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后 , 匆匆赶回青岛 , 家没回就一头扎进实验室 。 这是因为有企业对他的“学习型人工胰脏”表达了合作意愿 。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 近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 坚持让“学问走出书斋” , 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场所 。
盘活机制 , 瞄准科技前沿
怎样盘活科技创新 , 让纸面上的成果走出“象牙塔”?多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崔洪芝在新材料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痛点” 。 在学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略海洋重大战略 , 吹响向海洋经济进军的号角之初 , 崔洪芝确立了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材料腐蚀与防护、新能源与环境友好材料等特色科研方向 。
崔洪芝发现 , 在船舶行驶过程中 , 经常因为缸体材料的磨损、腐蚀、磨蚀性能不足 , 而造成动力性降低 , 甚至破坏等问题 , 是我国船用发动机“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
如何用好新材料的科研成果?“让船舶发动机穿上金属陶瓷复合衣!”崔洪芝这一前沿构想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 。
近年来 , 山东科技大学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把盘活成果转化的“金钥匙” 。 “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 , 出台《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 , 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学科筑峰工程’ , 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其次是搭建平台 , 推动‘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 , 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再其次是突出目标导向 ,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行业产业现实需要’的创新方向 , 进行前瞻性探索 。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说 。
走进一线 , 破解生产难题
2020年11月的一天下午 , 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山东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 。 经核实该处确为焚烧火点 , 过火面积约50亩 , 10分钟内监测上报 , 3小时内野外核查确认 , 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牵头的科研成果之一 。 此前 , 如何让“高大上”的卫星遥感更接地气 , 一直是孙林的心事 。 在学校政策支持下 , 孙林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实现了成果和需求的“结对” , 卫星监测系统成了一双“眼睛” , 时刻注视着生态环境的变化 。 如今 , 该成果拓展到“机器视觉业务” , 走进了企业生产车间 , 在汽车生产线、电视生产车间等 , 发挥着智能“监控”作用 。
“生产一线是最大的实验室 , 是开展研究的宝地 。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说 。 前不久 , 该校教师王冬与往年一样 , 带着60余名师生到淄博矿业集团亭南煤业现场实践 。 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 , 他得知一线生产遇到了沟壑地形条件下岩移测量的难题 。
“特殊地形变形观测问题 , 我们能不能解决?”从现场回来 , 王冬与团队进行了4个多小时“头脑风暴” , 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案 , 没漏下一个细节 。 第二天 , 王冬来到亭南煤业 , 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 研发出机载激光扫描测量技术 , 解决了困扰亭南煤业多年的难题 。
“我们对学校2020年1300余项专利进行星级评价 , 筛选了一批高星级、高价值专利在省市专利平台和企业现场进行推介;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等200余人的服务队伍 , 把学校的科创成果送到生产一线 。 ”该校科技处处长陈连军介绍 。
强强合作 ,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以前 , 科研成果仅仅是攥在手里 , 现在既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定向推介给企业 , 也可以根据企业技术需求让成果更接地气 。 ”该校副教授孙金全说 。
为了做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 , 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组织10余场校企技术成果对接洽谈会 , 为教师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合作洽谈平台 ,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另外 , 该校每年都组织各专业教授、博士 , 深入合作的企业和研究院所 ,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 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 , 学校每年都有100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得以转化 , 技术交易额年均超过6000万元 。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经营部部长甘宇亮告诉采访人员 , 有一次 , 因海洋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问题无法解决 , 便电话求助合作的山东科技大学教师艾波 。 艾波立即带着设备到现场对接 , 并把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其中 , 化解了燃眉之急 。
近两年 , 山东科技大学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 今年3月 , 与淄博市联袂共建山东省首个产业技术学院 , 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该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广泛的科技攻关合作 , 共建一批实验研发基地 ,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据统计 , “十三五”以来 , 山东科技大学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余项 , 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 ,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00余项 。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7日第3版
【亭南|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成“金”】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
推荐阅读
- 新药|朱兆云院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
- 高泽霞|吃鱼不挑刺?湖北这所高校重大突破!
- 谋发展|重磅!淄博这家医院与一知名高校签约!
- 高校|吃鱼不挑刺?高校重大突破!
- 团队|吃鱼不挑刺?高校重大突破!网友有个大胆的想法......
- 来源|吃鱼不挑刺?高校重大突破!网友有个大胆的想法......
- 高校|吃鱼不挑刺?高校重大突破!网友有个大胆的想法......
- 高校|吃武昌鱼不用挑刺将成现实
- 教育资源|抖音直播公开课火了 高校教育资源“飞入百姓家”
- of|【百秒观科研】AI诊断肠癌?高校科研团队发表病理人工智能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