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不能“智取”隐私
评论员周琳、王辰阳
近日 , 因特斯拉车内摄像头“高清画面”在海外市场被曝光 , 针对智能汽车个人隐私保护是否到位、是否收集敏感信息的质疑 , 再次引爆舆论 。 特斯拉官方声明称 , 驾驶室摄像头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 , 即使是在美国 , 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 。 这番回应被网民怼上热搜:“要么 , 是个人隐私得不到足够保护;要么 , 车主花钱买了个‘没用的摄像头’!”
不仅是特斯拉 , 几乎所有智能汽车收集的信息、交互的数据、有记忆功能的设置 , 都涉及信息和数据安全问题 。 智能汽车正在成为除了手机之外 , 最大的个人数据来源渠道 。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配置 , 给车主带来方便 , 也给数据安全带来了新挑战 。
曾有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特斯拉可以采集覆盖车主个人信息、车辆环境信息、车辆行驶信息、车主手机信息等200多项信息 , 国内同类厂商采集事项也有170多项 。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 智能化的大趋势下 , 针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必须加码 。 尤其是具有强大数据采集能力的高等级智能自动驾驶汽车 , 需要加快落实相关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法律法规和标准 。 我国网络安全法已对在中国境内收集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境内存储做出严格规定;《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中也制定标准 , 要求企业的数据采集要遵循合规和最小可用原则 , 不可过度采集 。
面对智能汽车这样的“新事物” , 数据安全保护也需有更多“新办法” 。 不少专家都曾提出要建设“数据银行”“数据海关” , 通过建立准入制度和备案管理等前置规则 , 利用区块链等创新技术 , 做好关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确权中的隐私保护 , 明确分级、分类管理 , 确保数据可追溯 , 并做好数据销毁管控机制 。
多起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事件一经曝光 , 就引起众多关注 , 也从侧面说明:社会文明程度越高 , 行业发展得越智能 , 公众越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 消除公众的信息安全焦虑 , 不仅需要法律及时亮剑 , 更需要行业内的每一个参与方 , 真真正正拿出切实的措施 , 堵住各类潜在的隐私保护漏洞;同时 , 要把沟通的功夫做在平时 , 降低公众的焦虑感 。
【|智能汽车不能“智取”隐私】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到来的同时 , 也需牢记:安全是任何一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 龙头企业不能店大欺客 , 应以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自己 。 越是大的平台、知名的公司 , 就越需要珍惜用户 , 在保护和捍卫用户的个人隐私方面率先垂范 , 尽全力提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 , 用更高的道德标准创造良性的商业生态 。
推荐阅读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
- 耳机|饿了么内测“智能头盔”,外卖小哥送餐能更安全吗?
- Cortex|首发价 2299 元,Redmi 智能电视 X 2022 款 50 英寸今日开售
- 真皮|小米 Watch S1 商务智能手表今日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