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

——记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马峙英教授 
◎采访人员 刘廉君 
4月13日 , 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 ,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马峙英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台上 , 从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手中接过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 。  
采访人员初识马峙英教授缘于国家粮食丰产工程 。 他曾被科技部、河北省科技厅聘为河北“国家粮丰工程”课题首席专家 。 关注到他研究的重点是棉花 , 是若干年后加微信发现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 。  
大红的突出贡献奖证书证明 , “棉花马” , 他实至名归 。  
30多年来 , 马峙英主持育成抗病优质高产系列棉花品种17个 , 获发明专利24项 , 创建了河北平原粮棉节水丰产高效技术体系…… 
攻“癌症”同步丰产:为重大生产需求提供新品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 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和农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 , 才能彰显人生价值 。 ”这是马峙英的价值观 。  
20世纪90年代初 , 被称为棉花“癌症”的黄萎病在全国几个主要产棉区大肆流行 , 河北省80%的棉田受到病害威胁 。  
“就像人体血管内部出现了疾病 , 这时候你在皮肤上抹点药 , 是治不好病的 。 ”马峙英说 , 棉花一旦发生黄萎病 , 挂满棉桃的叶子会变黄脱落甚至枯死 。 他把棉花抗病育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  
当时 , 要攻克这一难题 , 绝非易事 。  
“为了农民 , 再大的困难 , 咱也得趟出一条路来!”马峙英带领棉花抗病育种团队 , 进行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攻关 , 誓把抗病品种培育出来 。 他们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多个棉区进行病田考察取样、走访专家请教、细化研究方案 , 几乎把自己“种”在了棉田里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马峙英团队研究发现了落叶型菌系、棉花品种抗病类型以及新的抗性遗传方式 , 创新了黄萎病抗性鉴定和选择技术 , 育成审定一系列抗病新品种 , 实现抗病丰产优质同步改良和突破 。  
农大棉6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 农大601实现枯、黄萎病“双抗”新突破 , 入选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重大转化成果 , 是2015年全国推广面积十大品种 。 农大棉7号、8号入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 农大棉9号入选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新品种产业化重大项目 。 农大棉7号是2012年农业部发布重大育种成果“主要作物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品种” , 7号、8号共11次位居全国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前十排行榜 。  
从“海选”走向“定制”:为高质高效育种提供新支撑 
2018年5月 , 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的一篇关于棉花的科研论文 , 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热烈反响 。  
“这是一项棉花基因组变异和纤维性状遗传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 有助于实现对优良新品种精准设计和选择 , 使未来棉花育种从‘海选’走向‘定制’ , 被评为‘2019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 ”马峙英团队成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王省芬介绍 。  
为了不断提高棉花育种质量和效率 , 马峙英把目光转向更为先进的基因组设计育种 , 即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 , 挖掘控制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基因 , 这是我国赶超国外育种4.0的重要基础 。  
从2012年开始的2000多个日夜里 , 马峙英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8家单位 , 对从中国棉花种质资源库6000多份陆地棉中筛选出的419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 , 找出366万个单核苷酸变异 , 田间鉴定获得纤维长度、强度等13个性状20多万个表型数据 , 发现了7383个品质、产量遗传位点和4820个基因 。  
【|他的微信昵称叫“棉花马”】马峙英团队还首次构建了海岛棉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和大规模测序cDNA文库 , 发掘了一批参与抗病的重要基因 , 找到一批品质、产量、耐盐性状分子标记 , 为棉花品质和产量协同改良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 马峙英团队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 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