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李勋祥
本报4月18日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完成2021年度设备海试及共享航次任务 , 于近日靠泊深圳蛇口邮轮中心码头 。 本航次于1778米水深获取到15.83米柱状沉积物 , 创造了在南海试验海域具有姿态和方位信息柱状取样最长样品的纪录 。 据了解 , 该成果的取得 , 离不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科海开拓”系列海洋取样设备的支持 。
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青岛海地所高级工程师杨源介绍 , 本航次是“海洋地质九号”船2021年首个航次 , 共完成18台套调查设备的海试工作 , 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 其中 , 在我国南海1778米水深获取单柱、连续、低扰动沉积物柱状样品15.83米 , 大幅刷新了海地所地质取样最长9.5米的长度纪录 , 标志着深海沉积物柱状取样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据了解 , 此次取样设备为中科院海洋所阎军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中科海开拓”系列3500米级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 。 研发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栾振东介绍 , 该设备颠覆了原有重力活塞取样的设计原理 , 攻克了可视化、重力加往复式气动夯击、立式收放和接管等关键技术 , 充分利用重力动能和深海液压锤夯击双动力组合 , 在不显著增加自身重量的前提下 , 完成超长、连续、低扰动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品采集工作 。 本次取样共取得沉积物柱状样品15.83米 , 取样率88% , 超过了取样系统15米的设计最大取样长度 。
目前 , “中科海开拓”系列深水可视化可控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已正式入列“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 。 栾振东表示 , 该深海装备的成果转化 , 实现了中科院海洋所由科学目标和需求为导向的深海装备样机自主研发应用 , 向深海定型技术装备定制量产常态化使用的跨越 , 为下一步海洋所多套自主研发海洋装备的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 必将有效提高我国深海探测技术水平 , 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和样品支撑 。
【样品|1778米水下获“最长样品”】[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带动力|自带动力“机器人管道工”现高交会,从事水下检测,全球首款
- 样品|月球“玻璃”有助于解开月球之谜,中国将担负月球研究更多的重任
- 样品|珍贵“月壤”完成交接,在湖南韶山安家
- 样品|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在湖南韶山存放
- 洗衣机|滚筒洗衣机性能对比测试:松下、美菱等10款样品机对织物损伤较大
- 样品|我是“月壤”,湖南“新晋网红”
- 样品|森工科技出品“三鹿”打印
- 样品|嫦娥五号首批月球样品研究取得新进展
- 生活|《阿凡达2》发布新概念剧照,全新科技打造水下世界!卡梅隆:这是最大问题!
- 硬件|业界DRAM单一芯片最大容量 SK海力士宣布提供24Gb DDR5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