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哈啰出行赴美上市除了出行它还将有怎样的故事?

_原题是:视频|哈啰单车回应“涨价”:收费规则已执行一年半 , 月卡连续包月6.5元/月近期 , 有消息称 , 哈啰单车在上海涨价 , 收费规则为前15分钟1.5元 , 之后每15分钟1元 , 相当于1小时4.5元 。 哈啰方面随后称近期并没有在包括京沪在内城市调整价格 , 此前收费规则已执行1年半 。 共享经济初期 , 许多公司先把市场做大 , 积攒庞大的稳定用户群 。 市场逐渐成熟饱和后 , 企业开始考虑存量用户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 比如各家单车企业推出了月卡、季卡等活动 。 以哈啰月卡为例 , 连续包月费用为6.5元 , 续费14.9元 , 30天需14.5元 , 90天季卡需32元 。

界面新闻|哈啰出行赴美上市除了出行它还将有怎样的故事?
文章图片
图1/1

采访人员/柯晓斌
4月24日 , 哈啰出行(下文简称‘哈啰’)正式在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赴美上市 , 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 本次IPO前 , 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Antfin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为哈啰第一大股东 , 持有公司36.3%的股份 , 其后几大股东分别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GGV、成为、复星、春华以及大湾区等知名财务投资人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 , 哈啰2020年的财务指标仍然实现了全线增长 。 2020年哈啰营收为60.44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25.3%;2019年营收48.23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128.2%;2020年毛利7.15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70.64% , 毛利率为11.83% , 相比2019年8.68%的毛利率 , 提高3.1个百分点 。
2020年 , 哈啰总交易额(GTV)为130亿元 , 年度交易用户为1.83亿 , 交易次数达52亿次 。 到2020年底 , 34%的哈啰用户曾使用过该公司的两种或以上服务 。 值得一提的是 , 2017年使用哈啰服务的用户 , 在当年平均交易额为13.1元 , 到了2020年 , 该群组用户的年平均交易额已大幅提升至70.6元 。
这或许得益于哈啰不断拓宽的业务边界 。 经过接近5年时间的发展 , 哈啰已经从最开始单一的共享单车业务线衍生至共享助力车、小哈换电、顺风车、打车、本地生活服务等领域 , 搭建起一张完整的出行基础设施网络 。 此前 , 接近哈啰出行知情人士曾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透露 , 2020年哈啰出行将战略调整成为基于出行的普惠生活平台 。
实际上 , 这种战略调整从其招股书中已有迹可循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在其用户池中 , 60.5%的助力车新用户、40.2%的顺风车新交易用户、39.9%的顺风车新接单司机、63.2%的电动车新用户来自哈啰单车用户 。 同时 , 这些新业务也反向为其贡献了8.4%的共享单车增量用户 。
这意味着 , 依托于这一张出行基础设施网络 , 哈啰已经构建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用户转化路径 , 这也为其接下来讲好“普惠生活平台”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 毕竟 , 本地生活和出行属于强关联的业务 。 对于哈啰而言 , 上市虽属于里程碑性事件 , 但更为重要的或许是其下半场 , 一个基于出行的普惠生活平台 。
两轮业务毛利转正
从其招股书来看 , 在哈啰所有业务线中 , 曾不被看好的共享两轮业务已实现毛利转正 。
招股书显示 , 从2018年到2020年 , 哈啰出行共享两轮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5.44亿元和55.03亿元 。 此外 , 在2019年和2020年 , 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业务连续毛利为正 , 毛利率分别为6.4%和6.7% 。
目前 , 哈啰出行2020年共享两轮骑行次数为51亿次 , 总交易额58亿元 。 截至2020年末 , 哈啰出行的两轮共享服务已在300多座城市(地级市及以上)运营 。 而在此之前 , 哈啰高层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 其已经是共享两轮市占率最高的玩家 。
2016年11月 , 哈啰单车在宁波首次上线 。 那时的共享单车处在风口之上 , ofo完成了6轮融资 , 累计融资额接近2亿美金 , 背后是经纬中国、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等头部VC 。 而摩拜单车则完成了4轮融资 , 融资额接近1.5亿美金 , 腾讯、红杉资本是其主要股东 。 哈啰出行的启动资金则来自于上一个创业项目的所剩资金 , 以及刚完成的A轮融资 。
基于强大的融资能力 , 弹药充足不缺钱的两个头部玩家ofo、摩拜开打围剿战 , 疯狂地在一线城市攻城略地 。 这反而给了当时羸弱的哈啰出行在二三线城市进行业务扩张的机会 。 哈啰出行CEO杨磊早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从二三线城市开始是因为真的没钱 , “我这点钱 , 去一线和他们拼 , 无疑是以卵击石” 。
转机发生在2017年年中 。
在夹缝中生存的哈啰出行能拿到蚂蚁集团的注资并不容易 。 杨磊曾对界面新闻回忆 , 2017年6月 , 蚂蚁集团通过成为资本管理合伙人沙烨找到哈啰单车 , 希望在车尾上贴支付宝二维码 , 为支付宝平台的共享单车频道引流 。
【界面新闻|哈啰出行赴美上市除了出行它还将有怎样的故事?】当时哈啰单车有110万辆单车 , 一个月贴码完成率为80% 。 支付宝合作方招了100多个兼职做质量监控 , 结果让支付宝的项目对接人很惊讶 , “你们究竟怎么做到的?这么大的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铺完 , 而且质量还这么好 。 ”
2017年12月4日 , 哈啰出行宣布完成3.5亿美元D1轮融资 , 投资方为蚂蚁集团、成为资本、高榕资本等 。
2018年3月 , 哈啰出行正式宣布上线“全国免押金”服务 , 随后迎来属于它的扩张期 。 接下来的两年 , 蚂蚁集团成为哈啰出行最稳固的战友 , 并多次重仓哈啰 。 与此同时 , 共享单车赛道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 不过 , 最近哈啰共享单车业务又有了新的进展 。 原本在初创阶段没有进入一线城市的哈啰 , 凭借多年的运营基础 , 已经悄然打开了一线城市的市场 , 获得显著的投放权 , 甚至在特定一线城市取得优势地位 。
今年4月 ,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公布 , 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 , 各运营企业向市交通委书面承诺2021年度向中心城区投放车辆的规模上限分别为:美团40万辆、哈啰21万辆、青桔19万辆 。 在一线城市相继采用公开招投标和动态调整政策的背景下 , 哈啰出行已经进驻广州、上海、深圳等多个一线城市 。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 中国共享两轮服务(包括共享单车和共享助力车)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初始水平增长到2020年的138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287% 。 预计到2025年 , 该市场规模将增至463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27.4% 。
过去 , 作为哈啰主营业务的共享两轮不断实现营收能力的提升 。 但随着哈啰业务线的多元化 , 其共享两轮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 如今 , 这个刚需高频的基石业务作为流量入口 , 与其他业务实现更高的协同和渗透 , 实现飞轮效应 。
顺风车成新增长极
出乎意料的是 ,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 , 哈啰顺风车业务已经和共享两轮业务难分伯仲 。
根据招股书 , 2020年 , 哈啰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 , 总交易额70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137.9% , 市场占比为38% 。 2020年 , 其顺风车业务营收4.63亿元 , 同比大幅增长131.2%;毛利为3.77亿元 , 同比大幅增长166.97% 。 值得一提的是 , 2020年哈啰所有业务交易总额突破130亿人民币 , 其中顺风车业务和共享两轮业务分别贡献70亿元和58亿元 。
截至2020年末 , 哈啰顺风车已累积2610万交易用户和近千万注册司机 。 哈啰顺风车的快速发展或得益于其良好的两轮业务底盘 。 招股书显示 , 在其顺风车用户中 , 有40.2%新交易用户、39.9%的新接单司机均自哈啰单车用户 。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 中国顺风车服务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55亿元增至2020年的181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34.9% 。 预计到2025年 , 市场规模将达到1148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44.7% 。
值得一提的是 , 作为纯共享的增量市场 , 顺风车无需对司机和乘客两端进行大量补贴 , 这意味着行业玩家不会为了刺激需求进行价格战 。 所以 , 相较于网约车 , 顺风车的运营成本更低 , 商业模型更为健康 。
哈啰布局顺风车业务的考虑还不止于此 。 与顺风车于滴滴的意义相同 , 一张完整的出行网络 , 如果缺失某一个出行场景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乘虚而入 , 从而影响其主营业务 。
正基于此 , 哈啰于去年年底上线了打车业务 , 目前已进入中山、惠州、汕头、河源等广东省内多座城市 。
对于哈啰而言 , 网约车更像是防御性产品 。 不可忽略的是 , 哈啰当下已经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户转换的方法论 。 面对网约车这个巨大市场 , 其依然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而对于哈啰出行CEO杨磊而言 , 他还有更大的野望——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 这将是他的新战场 。
切入本地生活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 , 这个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突围的玩家 , 在下沉市场拥有一定的优势 。 而在三四线城市 , 本地生活服务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 , 到2025年 , 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9.5万亿元增长到35.3万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2.6% 。 而本地生活服务的线上渗透率也将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
从2020年开始 , 哈啰已在“到店团购”、“酒店”等领域进行探索 。
去年12月 , 哈啰关联企业——上海钧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注册了“哈啰酒店”、“哈啰轻酒店”“哈啰公寓”“哈啰客栈”以及“哈啰小旅馆”等相关商标 ,随后 , 有媒体报道称 , 哈啰近期已经在成都、合肥等城市推出自有品牌住宿业务“哈啰小旅馆”和“哈啰酒店” 。
此外 , 哈啰还在广州、沈阳等几个城市上线了到店团购业务 , 并开始招募团长 。 “这里的‘团长’并不是社区团购的团长 , 而是通过类似拼多多的裂变方式 , 让‘团长’吸引用户参与 , 然后到店消费” , 接近哈啰出行的知情人士透露 , 目前 , 到店团购业务还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 。
在本地生活业务上 , 除了其自身沉淀的三四线城市用户群体外 , 蚂蚁集团无疑成为其背后强有力的支撑 , 并与哈啰的业务实现较好的协同 。
另外一个角度是 , 尽管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依然是巨无霸 , 但在三四线增量市场依然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 这也是当下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社区团购的动力之一:依托高频入口去撬动县域级的电商市场 。 下沉市场 , 正是哈啰出行的优势所在 。
切入本地生活服务 , 对于哈啰出行而言是一个不错且必要的选择 。
得益于良好的用户运营能力 , 相对完善的业务协同和渗透 , 哈啰已经在两轮和四轮业务取得了不错成绩 。 至于能否成功抢滩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 仍然有待时间来验证 。
可以肯定的是 , 不管未来在业务层面进行何种探索 , 依托共享单车这个高频入口激活存量用户、提高用户净价值 , 将成为哈啰出行扩张边界的底层逻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