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互联网人转道新消费
互联网人转道新消费
任晓宁
“五一”小长假前夕 , 王锋在深圳工厂车间里连轴转 , 只在打车时才有一点空闲 。 他曾经是BAT大厂员工 , 创办过一家被百度收购的在线教育平台 , 现在的身份是秒新公司CEO , 这是一家做加湿器的硬件公司 。
4月初 , 曾担任过腾讯广告平台部T4总监的付强 , 在演讲台上和健身教练一起身姿舞动 。 他的新身份是FITURE联合创始人 。 这个团队的成员此前都是互联网从业者 , 现在 , 他们专注的方向 , 是一款瞄准运动人群的智能健身镜 。
身份变换更多的 , 是投资人 。 李成东今年3月办了一场新消费主题的大会 , 他担任过腾讯、京东电商战略分析师 , 自己创业做电商天使投资人 , 现在 , “VC(风险投资)都不投电商了 , 我就跟着过来了 。 ”他的新title是海豚社创始人 , 转向新消费 , 他把自己的换赛道称作“清零重启” 。
曾经投出过滴滴、饿了么、ofo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朱啸虎 , 现在出来“站台”的项目是新消费 。 在2014年将公司主方向定为移动互联网的GGV , 今年出手的绝大部分都是消费、医疗、企业服务 。 互联网大厂腾讯 , 除了游戏之外 , 今年投资最多的是消费品牌 。 互联网后起之秀字节跳动 , 也已经投了7个新消费品牌 。 2021年第一季度 , 热钱涌入市场 , 但其瞄准的互联网项目远不如其他项目多 。
“投资圈比媒体的意识早七个月 , 媒体比大众早七个月 , 等到大众都意识到的时候 , 市场已经变天了 。 ”一位投资人对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说 。
头部机构投资风向变了
互联网项目受冷落 , 李成东感触最明显的是去年下半年 。 他此前最擅长的互联网电商项目 , 去年下半年后 , 不仅没人投 , 看都很少有人看了 。 “我做FA业务(先进行项目孵化 , 再负责跟进后续融资来获取FA收益) , 当然要跟着VC走 , ”提到转型原因时 , 李成东告诉采访人员 , 即使清零重启 , 也得换赛道 。 去年至今 , 他用学习的心态 , 在全国各地组织了40多场饭局 , 与人交流做消费品的经验 , “换赛道了 , 得要学习” 。
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的当下 , 疫情进一步助推了大公司成长 。 大公司更大 , 意味着中小公司更难出头了 , VC也更没兴趣给他们钱了 。
投资机构并不缺钱 , 甚至钱更多了 , 一家头部FA公司今年一季度前所未有的忙碌 , 促成的项目同比倍数级增长 , 但他们并没有看到好的互联网项目 。 华创资本消费投资负责人余跃做天使到B轮的早期风险投资 , 他经历过2013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 , 现在这个赛道不再热门 。 他之前的主赛道是消费互联网 , 去年至今 , 传统互联网公司他一个都没投 , 出手的项目 , 已经变为了消费品牌、出海和教育 。
互联网项目风险也越来越大 。 今年年初 , 声音社交火爆 , 曾有不少投资人关注 , 但好景不长 , 多款APP被下架 , 这个赛道现在沉寂了下来 。 去年上半年 , 大型机构们还曾热衷投社区团购 , 但这个行业又被指责“只看得见路上的6便士” , 现在也冷静了许多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消费 。 去年下半年至今 , 理想、小鹏、悦刻、完美日记、泡泡玛特接踵上市 。 泡泡玛特上市 , 投资机构创业工场投资回报率高达1450倍 。 完美日记3年估值上涨40倍 , 也是个标准的风险投资好故事 。 这些新消费项目 , 赚钱能力不亚于互联网 。 投出过拼多多、美团、滴滴的头部机构 , 现在已经一窝蜂扎进了新消费 。
采访人员盘点今年一季度 , 曾经热衷于互联网项目的头部投资公司动向 。 参与过中国过半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早期投资机构IDG , 今年被披露的投资有20多次 , 包括生物医药、SAAS、芯片、美妆等 。 投出美团的红杉资本一季度投资近30次 , 主要是医疗及海外互联网项目 。 专注于TMT行业且投出拼多多的高榕资本 , 最新一个投资项目是零食连锁品牌 , 且对兰州拉面很感兴趣 。
GGV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在2014年时 , 将公司主投目标定为移动互联网 , 现在GGV的主航道是消费、医疗和企业服务 。 采访人员3月份采访朱啸虎 , 他曾经投出滴滴、饿了么 , 被称为互联网独角兽捕手 , 现在 , 他判断说 , 健康是未来非常大的发展方向 。 未来他为之站台的项目 , 有医疗 , 有消费 , 不再有互联网 。
自从2018年ofo泡沫破灭后 , 互联网行业再无激动人心的造富新故事 。 “老机构有一些已经没落了 。 ”有投资人感慨说 , 现在没有赶上新消费大潮的 , 有点赶不上趟了 。
此刻 , 新消费的投资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 。 好项目成为稀缺 , 不仅贵 , 还很难抢 。 一位投资人最近看上一个 , 飞到创始人办公室聊到深夜12点 , 最终还是没有投进去 。
“没意思了”
转身新赛道后 , Zoe变成了空中飞人 。 虽然家在北京 , 她每周都要飞上海、杭州 。 去年7月 , Zoe离开互联网领域后创办了一家公司 , 帮新成立的消费品公司做市场咨询及投放服务 。 今年 , 她的生意火爆到超出想象 。
Zoe是个“老”互联网人 。 在互联网行业从业10年以上 , 加入过平台公司 , 也入职过AI公司 , 投身新消费行业后 , 赶上了这一波风口 。
风口之上 , 新兴的消费品公司快速壮大 。 她服务的几家公司 , 主要由互联网大厂离职中高层创办 ,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从0起步 , 员工数增加到500人左右 , 产品月销量超过千万元 , 融资至少两轮以上 。 并且 , 运气来了谁都挡不住 , 有一家做原创运动鞋的公司 , 本来规模不大 , 没想到赶上了前不久新疆棉事件 ,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被用户推荐为好穿的国货运动鞋 , 当时瞬间卖光了 , 所有鞋子卖得一双不剩 , 用户还疯狂留言要买 , 公司不得已 , 注册了一个奥特莱斯店 , 低价卖之前不计划出售的微瑕疵品鞋子 , 也瞬间秒光 。
这些公司的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国货潮品 。 在这股大势头之下 , 即使是一张葱油饼 , 也可以成为网红产品 , 经常卖断货 。
“赚钱多了 , 成就感也多了 。 ”Zoe挺满意现在的选择 。 之前做互联网行业 , 总觉得离真实用户很远 , 到新消费行业后 , 更接地气了 。 她前不久见到一个新消费公司 , 每周一高管集中在一起 , 集体朗读收到的差评 。 这也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 “做互联网的人其实还是不够谦卑 , 是高高在上的思路 , 会觉得我做的东西 , 我教你怎么用 , 你就怎么用 , 大小公司都是一样的心态 。 现在完全不一样 , 消费品一定是公司和用户共创的 。 ”
和Zoe一样离开互联网行业的还有冷哲 , 他的新身份是生命科学博主 。 现在已经成为知乎大V , 今年知乎上市 , 给做出贡献的大V发股票 , 有冷哲一份 。
冷哲离开互联网后入职一家生命科学公司 , 平时带青少年做实验 , 给他们做生命科学科普 , 他从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工作的乐趣 。
去年疫情期间 , 几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 向他求助 。 之前也有人生病 , 但大多是因为个人原因 。 去年开始 , 更多人因为工作原因生病 , 他们大多在35岁左右 , 担任中层 , 压力很大 。 有人说 , 一请假病就好 , 一上班就抑郁 , 酒过三巡后 , 冷哲劝他 , 干脆把工作辞了吧 。 也有人真生病了 , 去回龙观医院开药 , 药方开了厚厚一摞 。 “互联网行业太没意思了 , 苹果更新一个新版本都能讨论好几天 。 ”现在的冷哲 , 有更多闲暇时间看论文 , 充实自己 , 在知乎回答网友提问 。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 天花板极高 , 生物学每打开一个方向后 , 都可以拿去在医学上尝试 , 有可能会解决一些人类共同的问题 。
采访人员见到一位多次创业的互联网人 , 最近正在策划一个智慧中医项目 , 他之前创业获得投资很轻松 , 但现在的焦虑点在于 , 需要赶紧把想法落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 才会有人投他 , “那个拿着几页PPT就能找到人投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
不仅是创业者 , 互联网大公司也在焦虑中 。 曾经野蛮生长的大公司 , 依旧想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 去年社区团购火了 , 市面上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扎堆卖菜 , 今年造车火了 , 大公司们又集体造车 。
曾经代表着创新、高科技、具有优越感的互联网行业 , 从去年至今突然变成了焦虑、压榨的代名词 。
对于投资人 , 现在的互联网赛道是一个退出 , 而不是进入的时期 。 今年互联网公司接踵而至的IPO热潮就是一个佐证 。 “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 ”余跃对采访人员说 。 VC的天性就是追求回报率高的项目 , 现在 , 传统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期已经成为过去 , 反而是完美日记、泡泡玛特这些新消费公司的投资人获得了高回报 。
新天地
去年“双11”期间 , 秒新的空气加湿器和新风机在京东同类别排名第一 。 转身其他赛道的互联网人中 , 王锋是比较早的一个 , 他的互联网背景 , 帮他打开了一扇新门 。
其实王锋也不能确定自己算不算是换赛道 , 他现在做的事情和之前互联网创业时差别不大 , 同样是坐在办公室写代码 , 写系统 , 做工业设计 , 通过互联网传播、销售产品 , 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 唯一增加的复杂环节 , 就是产品设计出来后 , 需要与制造工厂打交道 。 不过 ,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 “我们深入去做制造的时候 , 你会发现在中国做这件事情的人特别幸运 , 因为国内的产业链真的是太丰富了 , 效率太高了 。 ”“五一”前夕 , 王锋一直在深圳和工厂沟通 , 一点一点磨产品细节 。 和此前互联网平台创业不同 , 做硬件是一个容错率非常低的行业 , “一点试错的机会都没有 , 必须要集中精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给做起来 。 ”
换赛道并不容易 。 2018年研发出首个产品后 , 整整半年时间 , 没有人购买 。 半年后终于有了第一个用户 , 当时全公司一起吃火锅庆祝 。 现在 , 秒新的产品销量每年都以3倍的速度递增 , 热卖的空气加湿器、新风机也都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 , 王锋觉得 , 做创新及中高端品牌 , 是中国未来所有企业要走的路 。
Zoe的公司业务风生水起 , 曾经的互联网背景也助力颇多 。 她一开始很惊讶消费品创业公司对于品牌认知的匮乏 , “即使互联网小公司都司空见惯的品牌意识 , 他们之前一点都没有” 。 去年至今 , 消费品种类增多 , 竞争加剧 , 完美日记、花西子狂轰滥炸般的广告崛起后 , 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一点 。
不到一年时间 , 付强担任联合创始人的FITURE完成3轮融资 , 其中B轮3亿美元 , 是智能健身赛道最大一轮融资 。 FITURE团队此前做过无人驾驶 , 擅长人体动作识别 , 自主研发了“FI-TUREMotionEngine“运动追踪引擎 , 这是他们的技术壁垒 。 现在做人体运动识别 , 对他们来说 , 是小菜一碟 。
【经济观察报|互联网人转道新消费】新一代火起来的网红消费品 , 基本都建立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 。 尤其是抖音、B站、小红书的推广 , 是这一轮国货崛起的主因 。
李成东曾经联系紧密的天猫、淘宝商家 , 现在正成为新消费品的主力大军 , “天猫20多万商家 , 做品牌的一直就有 , 只是VC现在才关注 。 ”李成东有一个新消费品牌社群 , 里面都是品牌创始人和投资机构合伙人 , 付费会员700人以上 。 今年3月 , 他开了一场新消费的大会 , 面向会员开放 , 300人会场爆满 。
他们都曾经是互联网人 , 他们现在都在其他赛道闯荡新天地 。
未来
互联网行业当下仍有一些受到关注的类别 , 是2B的企业服务公司 , 他们一般做SaaS服务 , 今年一季度获得投资的案例有时一天能有几起 。
投资SaaS的逻辑 , 和消费品类似 。 一位今年投资了数个SaaS公司的投资机构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SaaS公司是已经在国外得到验证的模式 , 美国98家企业软件公司上市 , 其中80%是SaaS企业软件公司 。 现在 , 这类公司有机会在国内生根发芽 , “不会太大 , 但很可能长出一批类似金山软件规模的公司 。 ”
目前离开互联网圈的人群中 , 投资人较多 , 创业者较多 , 中高层也不少 , 但对于年轻人 , 互联网依旧是一个受到追捧的行业 。 Zoe到了消费行业后 , 有点惊讶这个行业员工收入之少 , 她前不久帮一个消费品公司做招聘 , 找到了很好的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 月薪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 。 而在互联网行业 , 学计算机的毕业生收入以年薪计 , 年薪30万也是寻常 。
余跃在2017年投资过住范儿 , 他回忆说 , 那时传统互联网投资已经接近尾声 。 其实与其说他投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 更不如说是一家有互联网基因的装修公司 。 这家公司通过公号积累用户 , 引流到线下 , 依靠一站式装修赚钱 。 他们的成长逻辑也和消费品更相似 , 不像互联网那样烧很多钱 , 一年涨10倍 , 而是需要一单一单做出业绩 , 成为这个行业可能最好的选择之一 , 提供最好的服务 , 最好的供应链 , 最好的品牌 。
余跃所在的华创资本2C组 , 现在主要时间都是在看新消费 , 同时还会看一些出海 , 教育项目 。 互联网项目如果有特别好的产品和方向 , 他们也会去关注 , 但 , “确实整体不多 。 ”
这些其他赛道的项目 , 不像互联网一家独大的商业模式那么让人心动 , 但胜在数量够多 , 可投的项目多 。 与AI公司、芯片公司能长大十来家 , 新能源汽车公司能上市四五家的规模相比 , 消费品牌每个赛道都有几家可以成长 , 这么多细分赛道 , 可以有几百家公司可投 。 现在 , 运动服、运动鞋、美瞳、婴幼儿辅食、燕麦奶、健身等 , 都已经成为热门争抢的细分赛道 。
随着大基金入场 , 消费品的投入、融资速度和规模正在快速扩大 。 更重要的是 , 消费品赛道才刚刚起步 , 钱刚进来 , 人才也刚进来 。 未来会不会诞生下一个可口可乐 , 下一个宝洁 , 谁也说不准 。
余跃告诉采访人员 , 换赛道的机构和创业者“非常多” 。 消费品的投资逻辑比互联网更复杂 , 即使看了3年多 , 他认为 , 自己也还在学习中 。 这与几年前的感觉完全相反 。 他在2015年看移动互联网项目时 , 当时“遍地黄金 , 非常兴奋” , 感觉移动互联网能把所有行业改造一遍 , 虽然当时也不确定商业模式到底是怎样 , 但大方向是清晰的 。
李成东觉得 , 投资机构们并不是想放弃互联网 , 只是现在市场钱太多了 , 需要找新出路 。 即使其他赛道火热 , 互联网赛道遇冷 , 但互联网平台式商业模式能够获得的回报利润 , 依旧是其他任何赛道都无法媲美的 , “字节跳动能涨到几千亿美元 , 消费品牌公司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就到头了 。 一般小的有几十亿美元 , 或者100亿人民币 。 ”
这些已经离开互联网的人们相信 , 还会有下一个互联网大时代 。 不过 , 这个时代到底何时到来?时至2021年 , 依旧没有人能敢做判断 。 甚至下一个大时代会是什么也依旧无从得知 , 是AI?5G?物联网?还是VR?AR?或是更远一些的量子计算?这些概念依旧还未落地 , 未来依旧模糊 。
以更长的时间轴来看 , 现在正是处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饱和期 , 人们对于未来需要更大的耐心去等待 。
余跃觉得 , 这个耐心至少三年起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IT|报道称Polestar 4电动SUV将跟保时捷Macan电动版对标
- Disney|光明日报评迪士尼凌晨数千人排队抢购玩偶:道理何在?
- 机器|戴森达人学院 | 戴森HP09空气净化暖风扇测评报告
- 手表|采用美信光学传感器,豪鹏科技电池,GARMIN佳明VENU2手表拆解报告
- 硬件|日本要在十年内量产2nm?
- 末端|菜鸟发布2022物流科技十大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