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1926-探索火星的进程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制图:孙绿 /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2020年7月23日 , 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这标志着中国对火星探测的开始 。 2021年5月15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
天问一号升空
(图:中国新闻社 / Wiki)▼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天问之名源自屈原写作的楚辞 。 古人那时就有了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欲 , 还把火星称为“荧惑” 。 火星一度是中国人最畏惧、最好奇的星相 。 这颗橘红色的星球 , 千百年来承载了人类无尽的好奇心 。 从古代占星者的想象 , 到如今探测工程付诸实践 , 不变的 , 是我们对于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
极具标志性的水手峡谷 , 仿佛火星的东非大裂谷
(图:NAS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火星 , 中国人来了
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始于美苏冷战时期 , 两个超级大国倾全国之力进行太空竞赛 , 除了著名的登月 , 还有对火星的探测 。 想进入一颗同样绕太阳公转的行星轨道 , 其实并不容易 , 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 , 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 , 进而导致任务失败 。
1975年 , 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
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启动
大国之间除了竞争 , 同样可以合作
(苏联与美国宇航员紧握双手 , 图:NAS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从60年代起 , 两国便发射各式各样的探测器 , 但是失败率极高 。 直到1971年 , 苏联的火星3号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成功登陆 。
苏联火星3号着陆器剖面
(图:NASA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起步晚 , 但是进步很快 , 从发射人造卫星 , 到载人航天 , 再到近地轨道空间站、月球探测 。 短短数十年间 , 中国航天人从零开始 , 通过自主研发 , 积累了扎实的科研和技术成果 , 脚步遍及各个领域 。 近二十年来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推进航天工程的速度明显加快 , 探测火星 , 成为航天规划中必然经历的重要一步 。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距今已经半个世纪了
将近两代人时间 , 我们方有今日的成就
(图:Brücke-Osteuropa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早在2011年 , 国家航天局就与欧洲、俄罗斯合作发射首颗环绕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 由于探测器未能成功变轨 , 最终坠毁 。 遭遇失败后 , 中国吸取前车之鉴决定自主研制 。
这次是两个探测器:萤火一号、火卫一-土壤(俄)
由于未能成功变轨 , 探测器被困在地球轨道最终坠毁
两个探测器本来的目标是对火星及火卫一的探测
(图:wiki@Hat600)▼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此前 , 中国已经积累了探月的成功经验 。 虽然火星探测的难度要比探月大得多 , 但是成熟的技术团队和技术积累仍是实打实的基础 。
2016年1月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正式立项 , 步伐比国人引以为傲的探月工程更为紧凑 。 绕行星探测和着陆巡视在探月工程中 , 由两颗探测器 , 分两次进行 , 在火星探测中则会由天问一号一步到位 。
其实 , 仅仅是着陆巡视这一项 , 就有无数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 虽然各个强国都有志探测火星 , 但是只有美国有成功着陆巡视的经验 。 苏联发射数颗探测器 , 仅有火星3号成功登陆 , 而且仅仅维持工作了20秒 , 未能完成巡视 。 其难度可想而知 。
火星登陆的最后一步有个不太好听的别称:“恐怖七分钟”
让探测器和探测车平稳地挺过这“恐怖七分钟”极具挑战性
(好奇号在火星夏普山山脚下的自拍)
(图:NASA / Wiki)▼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登陆巡视仅仅是展开科学研究的手段 , 具体研究将围绕着火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进行 , 涉及对火星的土壤环境、矿物组成、磁场演化史、地质演化史、大气、以及水等课题的研究 。 一旦这些研究达成 , 将为人类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
很多人相信在火星两极冰盖和一些巨大的盆地之下
存在着成规模的液态水
但具体如何还是要登陆巡视才能找出线索
(火星北极冰冠 , 图:shutterstock)▼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2020年7月23日 , 承担着上述重任的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 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天问一号经历了7个月的太空旅行后 , 于2021年2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 。 5月15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 我们也见证了中国火星探测史上的重要一步 。
这次天问一号着陆区域位于乌托邦平原南部
这周边也是美国火星探测的热门着陆区域
(底图:NAS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火星到底有何魅力?
研究火星 , 其实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夙愿 。 火星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与地球并不同步 , 所以在地球上观测火星 , 时而顺行、时而逆行 , 显得捉摸不定 。 这引起了人类强烈的好奇心 。
(蓝色为地球轨迹 , 红色为火星轨迹)
(图:Todd K. Timberlake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然而在缺少科学研究手段的古代 , 人们只能用星相学去解释火星的轨迹 , 导致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 , 火星的寓意普遍不好 。 例如在苏美尔、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 , 火星都是战争的象征 。
古罗马的“火星神”与“金星神”(马尔斯与维纳斯)
马尔斯除了是战争的象征 , 还司掌农业与繁育
因其红色 , 成为了相当男性和父权角色的象征
(庞贝壁画 , 图:wiki@Sailko)▼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在中国古代 , 火星因其荧荧如火 , 位置、亮度又时常变动让人大感迷惑而得名“荧惑” 。 在古代占星学中 , 荧惑意味着变乱、灾荒、疫病、战争等不详 。 当荧惑星停留在二十八宿“心宿”内 , 就是著名的天象“荧惑守心” , 当时的占星学家认为这预示着君主驾崩或宰相下台 。
随着科技发展 , 观测技术的提升 , 人们又对火星有了不一样的联想 。 在19世纪末 , 当时的天文学家使用低分辨度望远镜观测到 , 火星赤道南、北纬60°之间地区分布有大片细长的直线网络 。 当时的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那是火星智慧文明挖掘的运河和灌溉渠道 。
第一个通过望远镜看到火星的人-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
(图:Justus Sustermans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19世纪 , 夏帕雷利制作了第一张详细的火星图
他把这些线条称为Canali
这在意大利文中的意义是“沟渠”
而在译成英文时被译成了“运河”
(图:wiki)▼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到了二十世纪初 , 研究人员利用改进后的天文望远镜 , 发现所谓的“运河”实际上是一种光学幻觉 。
1976年7月 , 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拍摄了一张照片 , 上面惊现出一张人脸 。 后来才发现 , 人脸其实是由于视角和光线的角度而产生的幻想性错觉 。 在此期间 , 关于火星智慧生命的各种科幻文学、电影、漫画层出不穷 , 成为数代孩子引入天文爱好者世界的桥梁 。
当你凝视火星时 , 火星也在凝视你
(图:Viking 1, NASA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 探测火星的太空任务由美国主导 。 火星土壤中水、大气中的甲烷陆续被发现 。 这些成果都证明 ,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宜居的星球 。 认识并研究火星 , 会成为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重要起步 。
正因如此 , 各国航天机构纷纷公布了火星定居计划 。 SpaceX、洛·马和波音等企业对此也有兴趣 。 人类移居火星 , 已经成为当代人最具有浪漫色彩的期许 。
火星买房 , 了解一下
(构想中的火星温室)
(图:NASA / Wikipedia)▼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向天问一号致敬
我国的航天事业并不是一条坐享其成的康庄大道 , 探索火星的征程也遭遇过失败 。 但航天人凭借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 最终从未知中开辟了一条属于中国航天的道路 。 天问一号的发射 , 背后凝结了中国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智慧 。 人类所有领域的科技进步 , 都离不开这种探索精神 。
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同样遭遇过无数坎坷 , 经历过厚积薄 , 终于成为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通过技术积累促进行业的进步 。 就在天问一号成功登陆之际 , 除了航天人欢呼外 , 国内的各大企业纷纷为此举致敬 。 表达敬意的同时 , 也体现着一种奋斗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 比如OPPO 就为此推出了Find X3火星探索版 , 通过对产品的深度定制 , 充分彰显探索精神 。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手机存在 , 将之视作理所应当 , 往往会忽略掉其中手机为通讯、工作、娱乐带来的巨大改变 。 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科技化的产品 , 它的任何一个设计细节 , 都有可能影响人们最终的使用体验 。 为了达到极致的用户体验 , Find经过一次次摸索、一次次调试 , 从细节中体现科技之美 。
科技带给用户的惊喜 , 源自于一次次技术的突破 。 从2011年设计第一款侧滑键盘 , 2012年设计全球最薄手机 , 2014年的VOOC快充 , 2018年的升降双潜望摄像头 。 每一代都经历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种种突围的尝试 , 如今的Find已表现出强大的性能和精致的设计 , 它引领了旗舰手机的新方向 。
而此次上市的Find X3火星探索版 , 包装和外观都带有明显的航天工业风 , 包装盒上的“灰橙”颜色搭配与机身相呼应 。 盒盖的外观就像悬浮在盒身上一样 , 仿佛置身外太空 , 带来视觉上的失重悬浮感 。 盖板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地貌作为背景 , 采用特种纸纱岩纸配合浮雕的凹凸感 , 体现环形山地貌 。 机身后盖拥有磨砂的质感和近似金属的光泽感 , 风格冷峻神秘 , 科幻气息十足 。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如今手机是每个人的“私人国度” 。 Find X3火星探索版在这一方小天地中 , 通过定制主题、UI界面 , 模拟火星上的凌晨、傍晚 , 从火星视角的光影变化 , 体会未来美学的极致浪漫 。 这大概是一个普通人距离火星最近的时刻 。 这一切 , 也是向探索火星、及更遥远的航天人 , 表达的敬意 。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
文章图片

不管是什么行业 , 我们都离不开这些努力拼搏的探索者们 。 正是这群具有探索精神、浪漫气质工程师、设计师们将计划一步步付诸实践 , 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 就像20年前 , 我们无法想象手机可以发展到今天的景象 。 也许20年后 , 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 , 火星探测也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 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 而这一切 , 都源于对未知不竭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 。
- 推广 -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 , 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shutterstock@ike-28
【中国|火星,从神话到未来|地球知识局】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