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贾卫列:碳中和不是简单“减污降碳”

【贾卫列|贾卫列:碳中和不是简单“减污降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 体现了我们参与全球气候行动的决心 。 自目标愿景宣布后 , “碳”字火遍大江南北 , 这有利于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 但同时笔者也发现 , 在实际行动中 , 个别地方出现了“为减污降碳而减污降碳”的思维和方法 。
近十年来 , 国际社会在气候中性、碳中和方面开展了很多实际行动 , 早日实现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 也成为大国在气候行动中博弈的焦点 。 2020年 , 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国家中有10个已经实现碳达峰 。 在世界范围内 , 已经有50多个国家宣布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 , 近100个国家正在研究各自的目标 。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 是对传统工业化的“高碳经济”带来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一种矫正 。 “高碳经济”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 在人口数量巨大、人均收入低、能源强度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 , 也透支了资源和环境 , 而要不断降低碳排放量 , 也会给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影响 , 因此需要注意把握好平衡 。
我们特别需要留意在实际操作中 , 一些人打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旗号炒作金融概念 , “蹭热点”在市场上寻找投机机会 。 个别地方一味追求“减污降碳” , 忽视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 在没有找到绿色转型的道路之前就“一刀切”中断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 。 试想 , 在煤电碳达峰问题上 , 关停1000多座燃煤电厂固然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 , 但在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37%的比重这个现实基础上 , 传统燃煤电厂的迅速退出是不现实的 , 我们的重点是加快技术改造 , 实行超低排放改造 , 逐步有序地退出 。
人类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以及替代资源 , 在各个发展阶段上能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 这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地开发出足够的替代资源支撑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厦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既定的前提下 , 我们为之制定的政策、执行的措施 , 需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 。 截至2020年底 , 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 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 。 与此同时 , 国内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8.23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人民币 , 这与我们广泛、开放地采用新技术 , 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
我国幅员辽阔 , 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 , 但以技术创新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才是平衡环境与发展的根本之道 。 在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发展共享经济、扩大碳汇潜力 ,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过程中 , 需要全面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为中心不动摇 , 在普及推广“适用性”低碳技术的同时 , 寻求“颠覆性”低碳技术 。
地方各管理部门需要协调行动 , 花更大精力帮助企业用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 。 一是大力开发使化石能源具备更高效清洁可利用的技术 , 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清洁技术高效化和清洁化改造传统化石能源 , 发展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 二是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以及在智慧能源体系中的应用 , 建设智能电网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建立低碳交通运输系统 , 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 三是创新氢能技术 , 发展新一代风能、光伏、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发电技术和蓄电池技术;四是加快碳循环再利用技术创新 , 开发先进高效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 , 在此基础上发展生物质燃料或合成燃料技术、人工光合成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甲烷化技术、吸碳建材技术等 , 以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 五是加快生物技术创新 , 进一步扩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的固碳能力 , 加速城镇生态系统碳汇保护与提升 。
毫无疑问 ,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正确的应对和利用之道 , 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 (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