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

近日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
研究人员首次在曲靖“古鱼王国”中
发现了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
长吻三歧鱼的踪影
该发现丰富了三歧鱼科的形态特征
为探讨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
适应辐射提供了关键的材料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
《古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杂志

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
文章图片

几亿年前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长吻三歧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提供)
长吻三歧鱼被称为
泥盆纪海洋中游动的“三叉戟”
属于无颌类盔甲鱼亚纲三歧鱼科
因其头甲形状如古代兵器三叉戟
前面吻突又极度延长而得名
三歧鱼科在无颌类盔甲鱼中
一直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存在
其标志性的三叉戟形头甲和半月形鼻孔
明显有别于其他盔甲鱼类
目前仅含有1属3个种
分别是
【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长吻三歧鱼、昭通三歧鱼和越南三歧鱼
堪称“三歧鱼三兄弟”

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
文章图片

三歧鱼三兄弟:长吻三歧鱼(左)、昭通三歧鱼(中)、越南三歧鱼(右)(郭肖聪绘)
三歧鱼科也是目前盔甲鱼类中唯一一个仅含有一个属的科级分类单元 。 长吻三歧鱼最初由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刘玉海先生1975年发现于四川江油龙门山雁门坝的泥盆纪地层 , 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身体保存的盔甲鱼类 。 同期刘玉海先生也报了发现于云南北部昭通地区同时期的昭通三歧鱼 。 云南昭通和四川江油在地理位置上离的很近 , 都属于华南板块北部 , 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三歧鱼的生活区域可能仅局限于华南板块的北部 。
直到2002年赵文金等人在滇东南文山发现了长吻三歧鱼和2009年法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让维埃在越南北部发现了越南三歧鱼 , 人们才意识到三歧鱼分布范围比原来想象的要广泛 , 可能是盔甲鱼类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属种 。

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
文章图片

游动的“三叉戟”:长吻三歧鱼(右)与昭通三歧鱼(左)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以往的研究表明
三歧鱼在南北地理分布上
存在上千公里的地理间隔
“游泳能力较弱、营底栖生的三歧鱼
是如何完成了长距离的迁徙
一直是困扰古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
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盖志琨说

四川|几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是啥?
文章图片

长吻三歧鱼在曲靖发现的地层意义(盖志琨提供)
盖志琨表示
长吻三歧鱼
在曲靖“古鱼王国”的首次发现
不仅扩大了三歧鱼
在华南板块的分布范围
而且曲靖地区恰好处在
四川江油地区
和越南北部地区之间的位置上
填补了三歧鱼南北分布的地理空白
为研究三歧鱼的南北迁徙路线
提供了重要资料
因此又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理意义
来源:云南发布综合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