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 卫中
昨天 , 上海电视节主要板块互联网影视峰会上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等数据显示 , 互联网影视内容呈现三大新趋势——现实题材大幅增长、付费习惯已经养成、精品化成刚需 。
业界人士指出 , 随着广电总局新时代精品工程的深入实施 , 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必将以更强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自觉 , 加强精品内容创作 ,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 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
现实题材佳作激增 , 日益受到网民欢迎
“除了医护人员之外 , 疫情期间还有一批为百姓生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快递员 。 《中国飞侠》这部剧能把目光聚焦在这群人身上 , 我很佩服 。 ”昨天下午举行的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主旨论坛上 , 蜻蜓FM总编辑韩清对坐在身边的董冠杰说道 。 后者的奇树有鱼公司除了出品反映抗疫题材的《中国飞侠》外 , 还有展现脱贫攻坚成就的《毛驴上树》等多部作品 。 2020年网络电影生产能力水平取得突破 , “为时代画像 , 为时代立传 , 为时代明德”的现实题材作品层出不穷 , 成为聚焦新时代主题创作的重要新生力量 。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指出 , 网络剧已走向追求品质的良性轨道 , 对反映时代变迁、人民生活、内心需求的现实题材的追求已经深入创作者内心 。 2020年有230部网络剧上线 , 相比2019年的202部呈显著上扬 。 其中 , 现实题材网络剧依然受到创作者的青睐 , 比例达70% , 包括《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沉默的真相》《我是余欢水》等作品 , 均收获不俗口碑和出圈热度 。 此外 , 2020年的网络剧相比以往显得更加精炼——上线的230部网络剧中 , 12集短剧占比最高 , 数量达到80部 , 占网络剧35%的体量;24集的剧集占比20% , 共46部;相形之下 , 曾经常见的“40+剧集”只有6部 , 占比仅为2% 。
同时 , 网络综艺正在摆脱“有意思没意义”的创作惯性 , 制作生产机构反思纯娱乐化的综艺创作思维 , 更加注重正能量的传播 。 如《戏剧新生活》《这!就是街舞3》《乐队的夏天2》等高分节目从不同领域切入 , 印证“初心”的珍贵;网络纪录片快速发展 , 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艺术类题材成为热门;网络动画片表现出更大的张力 , 打破了观众的圈层 。
【观众|现实主义佳作已成为网生精品主流】付费习惯的养成 , 使得精品成为刚需
“Z世代的年轻人从小生活在为内容付费的环境下 , 他们对超前点播的接受度很高 。 ”身兼论坛主持人的青年演员梁植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个观察发现 。 2020年 , 网剧在培育用户消费习惯方面进展显著 , 30%的网络剧、59%的网络首播电视剧实现了超前点播 , 调查中更有66%的观众表示使用过超前点播功能 , 累计花费10-50元的观众占比达到30% 。 观众看网络综艺也同样愿意花钱 , 2020年总上线网络综艺229档 , 其中仅限会员付费观看的多版本和衍生节目占比60% , 达到137部 。
一方面是观众乐意为内容付费 , 另一方面精品已成为网络文艺的刚需 。 “院线电影只要不是太差 , 大多数观众即使事后会骂但也会先看完;但观看网络电影的观众弃剧率高达25% 。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的常斌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 。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 , 如果内容不佳 , 他们不仅不会付费 , 还会跑得特别快 。
那么 , 什么才是精品内容呢?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认为 , 精品要有形有神、入眼入心 , 有感染力、爆发力 , 又要可长可久 , “精品 , 不但我们本民族的人喜欢看 , 不但我们这代人喜欢看 , 不同国家的人也喜欢看 , 我们下一代人仍然喜欢看” 。 同时 , 专家也指出:新网民的入网转化是一大增长点 , 尤其当新网民的生力军是青少年和60岁以上老人时 , 行业应更积极思考如何为这“一老一少”的群体布局适合他们的视听文化内容 。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人物|网曝罗振宇2022跨年演讲退票损失千万元:演讲现场无观众
- 观众|互动游戏那么好玩儿,互动电影怎么这么无聊?
- Minute|首届Minute国际短片节颁奖典礼星光璀璨,十部短片佳作脱颖而出
- 技术|【冬奥问“冀”】为什么说观众在观赏冬奥会时也能感受到高科技?
- 观众|国家大剧院首次运用XR技术展现舞蹈之美
- 观众|怎么逛?逛哪里?“数字故宫”小程序2.0为观众精准“导游”
- 观众|“数字故宫”小程序2.0正式发布:更智能、更友好、更简单、更开放
- 观众|“无限流+虚拟场景”,短剧《回到大婚那一天》开辟制作新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