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腾聚创跻身全球智能激光雷达第一梯队
■ 深圳特区报采访人员 吴亚男
一幅极具科幻感的三维点云图上 , 行人、卡车、小汽车等障碍物的距离、速度、方向、加速度等状态信息被一一详细检测……这幅点云图 , 来自一个长宽均约10厘米、高约5厘米 , 墨镜造型的黑色长方形盒子 。
黑盒子的主人——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 , 历经5年自主创新 , 率先在全国研制出车规级MEMS智能固态激光雷达 。 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硬件方案、AI感知处理算法、深度学习技术等完美融合 , 黑盒子可实现对周围障碍物的识别和测算并进行高精度定位 , 为自动驾驶装上“火眼金睛” 。
截至目前 , 这家企业及其“黑科技”已在央视春晚无人车国家队穿越粤港澳大桥、深圳自动驾驶公交上路运行、阿里无人配送车园区试点服务等备受关注的无人驾驶实践中大显身手 , 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已然声誉鹊起 。
师兄弟聚首激光雷达“赛道”
【|速腾聚创跻身全球智能激光雷达第一梯队】这是一个高校科研课题实验室的深圳创业故事 。
2014年8月 , 在南山一工业园区的一栋2层简易厂房里 , 怀揣着“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梦想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邱纯鑫 , 与几位师兄弟联合成立了速腾聚创 , 开始进军激光雷达市场 。
邱纯鑫在校期间主攻户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的研究 , 通俗来讲 , 就是如何让在户外工作的机器人“看得见” 。 研究过程中 , 邱纯鑫和课题组的小伙伴们经常用到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相关技术 , 并发现算法对传感器技术有极高的依赖性 。 但是 , 当时市场上很难找到符合户外场景使用要求的激光雷达 。 于是 , 他们结合算法研究需求 , 做出了一套智能激光雷达系统 。
那个时候 , 机器人市场还处在培育期 , 自动驾驶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 激光雷达并无多大的用武之地 。 倒是桥梁测绘、建筑家装等行业 , 基于快速扫描和三维建模的需要 , 对激光雷达的核心功能建模有着较多的应用需求 。 为此 , 速腾聚创将目标客户锁定在建筑和家装领域 , 创新性将激光雷达技术与时兴的全景相机结合 , 推出了静态三维激光雷达Seeker , 并实现了100米距离下精度2毫米的突破 , 一时间走俏家装和地产行业 。 这让速腾聚创在短时间内便具备了一定的造血功能 。
“测绘、建筑等行业的激光雷达市场需求天花板很明显 , 前景有限 。 ”速腾聚创合伙人兼生态战略合作副总裁王嗣翔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个阶段公司并没有放缓激光雷达技术研发的脚步 , 逐步建立一定规模的“软硬并重”的研发团队 , 最终明晰了向无人驾驶领域发展的方向 。
不断“填坑”中站上浪潮之巅
2016年 , 自动驾驶开始进入试运营测试阶段 , 激光雷达迎来风口 。 当时 , 全球能够生产出稳定可用的多线激光雷达的公司屈指可数 , 能量产64线激光雷达的制造商仅有美国一家公司 , 其一颗64线激光雷达售价一度超过7万美元 , 供货周期长达半年 。 即便如此 , 该产品仍受到全球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研发商的追捧 , 多线激光雷达一时间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
2016年10月28日 , 在经过长期技术攻关、反复数据验证及无数样品迭代后 , 速腾聚创发布了首款用于自动驾驶的16线激光雷达RS-LiDAR-16和32线激光雷达RS-LiDAR-32 , 成为国内首批掌握多线激光雷达核心技术的公司 , 并实现了硬件到算法完全自主研发 。
实现技术突破后 , 速腾聚创团队在产品布局选择上出现了分歧 。
“是继续向更高线数的激光雷达产品进发 , 还是集中力量实现16线激光雷达的量产?”王嗣翔回忆 ,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 , 速腾聚创最终选择了优先量产16线激光雷达 。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 ”王嗣翔说 , 自动驾驶就是一场时间竞赛 , 16线产品性能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 量产难度相对较低 。 速腾聚创团队分析认为 , 更高线数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生命周期短、成本高、体积大 , 并不适合自动驾驶量产车前装和大规模应用 , 未来属于新一代固态激光雷达 , 资源和精力应该面向技术的新一代突破 。
2017年4月 , 速腾聚创16线激光雷达RS-LiDAR-16实现量产 , 陆续向合作伙伴供货 。 面市初期 , 只要客户不满意或提出改进意见 , 速腾聚创“照单全收” , 全力做好售后服务 。 这种问题意识和服务理念 , 让速腾聚创赢得了市场广泛肯定 , 企业因此快速成长 , 其产品性能、技术质量与综合成本也得到极大优化和提升 。 速腾聚创还结合自研的感知算法 , 为合作伙伴提供激光雷达感知解决方案 , 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发展 。
“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 路上全都是坑 。 刚把一个问题解决了 , 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 ”王嗣翔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速腾聚创16线激光雷达的性能、探测效果等已超越全球同行顶尖水准 , 并具有显著的价格和售后服务优势 。
今天的速腾聚创已站在行业领先地位 , 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覆盖16线、32线、80线、128线 , 相关产品广泛应用到无人物流车、商用清洁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领域 , 并与阿里菜鸟、京东物流、苏宁物流、AutoX、小马智行、Momanta、元戎启行等有着深度合作 。 目前 , 速腾聚创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在亚太市场占有率雄踞第一 , 全球出货量第二 。
提前布局抢占“下半场”主动权
2021年1月 , 在全球知名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2021上 , 速腾聚创正式揭晓了自主研发的车规级MEMS智能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的SOP版本 。 这是自2017年以来 , 速腾聚创连续第五年在这一全球科技盛会上向世人展示固态激光雷达M1从概念阶段到实际应用成果的研发进展、成长历程 。
随着自动驾驶逐步走向更高级别 , 不受外界环境光影响的激光雷达已被广泛认为是实现无人驾驶必不可少的传感器 。 目前 , 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车商等“造车新势力” , 最新发布的自动驾驶车型基本都搭载至少一颗激光雷达 。 面对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运营的新阶段 , 体积巨大、成本高昂的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已被市场摒弃 , 正如速腾聚创当年的预判 , 这个赛道进入了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的比拼时间 。
激光雷达硬件要达到车规级和前装量产车的标准 , 各项性能要求极高 , 不仅要体积纤巧便于嵌入车身 , 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硬件在恶劣天气等各种极端环境中依然可靠 。
采访人员在速腾聚创展厅看到 , 这颗采用MEMS微振镜技术路径的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M1 , 体积仅为一同展出的128线传统机械式雷达的1/4 , 重量约730克 , 一只手即可轻松拿走 。 工作人员介绍 , M1内部构成仅有约20个元器件 , 水平视角可达120度 , 测距可达200米 , 性能不输于128线机械式雷达 。 今年3月 , 速腾聚创已经落成了国内首条车规级激光雷达产线 , 预计将在第二季度启动定点量产交付 。
“我们希望制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 ”王嗣翔告诉采访人员 , 速腾聚创十分重视技术研发 , 技术人员占比超过60% , 在车规级量产产线部署之前研发投入超过80% 。 目前 , 速腾聚创全球专利超过600项 , 居行业首位 。
采访人员观察
创新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路 。 速腾聚创如同激光雷达一般 , 边探测边感知 , 边创新边迭代 。 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 短短几年便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 , 携手站上行业之巅 , 推进着自动驾驶加速发展 。 今天的世界 , 人工智能已迎来发展的加速度 , 自动驾驶行业进入了爆发期 , 激光雷达的大规模应用才刚刚开始 , 多方资本纷纷大举进入 ,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 未来谁能率先掌握更先进的核心技术 , 谁更能洞察市场需求 , 谁就将掌握行业话语权 。 速腾聚创的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 他们并未躺在功劳簿上乐享其成 , 而是将发展的目光和研发的方向投向了更长远的将来 。
深入走访深圳各个细分行业和应用领域 , 采访人员欣喜地看到 , 在全国乃至全球大部分细分行业 , 都能在第一梯队中找到深圳企业的身影 。 它们大都低调务实 , 行业内如雷贯耳 , 行业外“默默无闻”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不断成长壮大、功夫逐日见长的它们 , 正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 。
推荐阅读
- 科技论文|上升2位!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跻身世界第二
- Top10|谷歌年度十大新闻热搜词:阿富汗居首 两大散户爆炒股跻身前五
- IT|新款大众速腾将于11月19日首发 搭载1.5T发动机
- 年度|上升五位,排名第十!年度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榜单出炉,青岛跻身“头部梯队”
- IT|新款大众速腾海外开卖 全系换装1.5T发动机
- 第一财经|特斯拉跻身“万亿俱乐部” 新能源产业链大爆发
- 界面新闻|股价站上1000美元,特斯拉市值跻身万亿美元俱乐部
- Tesla|特斯拉跻身万亿美元俱乐部 马斯克全球首富宝座稳了
- 制造业|加速腾飞的数字经济 串联起这里的新兴产业
- 产品|出货量首次跻身全球TOP6,realme定下“双一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