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癌治疗有了新标准

采访人员 张保淑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离开了我们 , 他开拓的中国肝脏外科事业继续劈波斩浪 , 取得新的重大成果 。  
近日 ,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携手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基于免疫联合靶向方案的晚期肝细胞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以下简称《共识》) 。  
《共识》倡导者和领衔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学术主任卢实春 ,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率领约20位专家莅临发布会 , 他们代表参与形成《共识》的近50位讨论专家组成员、15位核心专家组成员和4位执笔专家 。 《共识》高度凝炼了中国“免疫+靶向转化治疗晚期肝癌”经验 , 是中国肝癌研究和临床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 扩展、补充了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相关诊疗规范 , 将为全国肝胆外科医生晚期肝癌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  
多年夙愿 梦寐以求 
关于《共识》的主要内容 , 执笔专家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张雯雯博士作了说明 。 她说 , 《共识》分“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现状和转化治疗的必要性”“IC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为晚期肝细胞癌的转化治疗带来希望”等9部分 , 包括20个推荐条目 。  
《共识》贯穿“免疫+靶向转化治疗”这一核心要义 , 每部分都围绕此展开 , 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和经验 。  
理解“转化治疗”无疑是抓住《共识》主旨的“一把钥匙” 。 卢实春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转化治疗”理念已有几十年历史 , 已成熟应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肺癌 。 虽然手术切除是实现肝癌根治和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 , 但中国初诊发现即为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比例很高 , 通常缺乏有效治疗方式 , 5年生存率极低 , 很多患者生命只能维持数月 。 而“转化治疗”旨在通过相应治疗使晚期肝癌患者转化成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 , 变不能手术切除为可手术切除、甚至根除 。 在这方面 , 以吴孟超、汤钊猷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肝胆肿瘤专家一直积极倡导和探索 , 倾注了大量心血 。  
“转化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如此重要 , 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形成专家共识呢?卢实春解释说 , 根本原因在于 , 一是长期以来既有的常规 “转化治疗”手段转化效率较低;二是有效的系统治疗药物与方案缺乏;三是即使有了相关药物等“转化治疗”手段 , 也还须开展系列临床研究 , 积累经验并经业内专家反复讨论 , 形成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 , 最终才能达成共识并发布 。  
初露锋芒 成效喜人 
近年来 , 免疫阻断点抑制剂不断推出 , 实体肿瘤免疫治疗成效显著 ,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疗效持续提升 , 两者协同的联合方案疗效取得重大突破 , 为晚期肝癌患者“转化治疗”创造了条件 。  
2016年初 , 卢实春率领团队开始了免疫治疗晚期肝胆系统肿瘤的探索 。 2016—2019年间 , 他和团队开展“免疫+靶向组合方案”治疗晚期肝胆肿瘤的先导性研究 , 发现疗效喜人 , 十多例患者成功转化并接受了手术治疗 , 总的生存时间获得了实质性延长 。 在此基础上 , 他带领团队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了“抗PD-1/PD-L1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新辅助治疗研究” 。 巧合的是 , 该组合方案与美国FDA随后公布的晚期肝癌“突破性治疗方案”内涵完全相同 。  
在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峰会上 , 卢实春团队发布了“转化治疗”晚期肝癌的前瞻性研究数据 。 2021年5月 , 该研究数据摘要再度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年会上 。 “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对于医疗界同仁和患者是极大鼓舞 。 ‘免疫+靶向的转化治疗’方案再结合‘放疗’‘介入’等局部治疗 , 效果还能更好 , 更多惊喜可期 。 ”卢实春表示 。  
除卢实春团队外 ,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的肝胆外科团队也开展了同类临床实践 , 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  
求同存异 凝聚共识 
面对全国多个团队晚期肝癌“转化治疗”取得突破的可喜局面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指导下 , 卢实春联合蔡建强等业内专家 , 特别是长期致力于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研究和诊疗的专家就相关问题开展研讨 , 按照求同存异 , 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原则 , 梳理总结经验并形成了一部具有普遍参考和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 。 “今年4月底 , 《共识》在线发表 , 上线数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5000次 , 目前已过2万次 。 其受业内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 ”卢实春说 。  
“面对我国每年新增近40万肝癌患者且绝大部分是晚期的严峻形势 , 面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的艰巨任务 , 我们医学界必须全力以赴 , 而《共识》就是我们践行使命的重要成果 , 它因时而生并将不断更新发展 。 ”卢实春说 。  
愿景可期 使命光荣 
展望未来 , 卢实春表示 , 将继续探索更好的联合方案 , 努力提高转化效率 , 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较大提高 。  
卢实春特别提到 , 免疫、靶向药物疗效稳步提高的同时 , 价格因国家集采政策等因素而大幅下降 。 绝大多数免疫、靶向药物已国产化 , 而且这些药物部分已纳入医保 , 最高可报销九成 , 大大降低了患者负担 , 这为“转化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  
副作用的可控性和治疗的便捷性是“免疫+靶向转化治疗”晚期肝癌的又一优势 。 相关不良反应大多可自行缓解或仅需给予对症处理 , 需要中断治疗的情况较少见 。 部分病人可遵医嘱居家用药治疗 , 定期来院跟踪诊疗即可 , 既改善了就诊体验 , 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  
“帮助更多晚期肝癌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 为他们及其家庭减轻负担 , 是我们肝胆外科医生的光荣使命 。 ”卢实春说 。  
链接 
《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2020年11月15日 , 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于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期间在广州发布 。  
该共识汇集了近百位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 本着严谨的态度 , 精益求精、反复雕琢审定成稿 , 助力指导全国各级医院逐步科学建立并推广肝癌MDT模式 , 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 , 提升肝癌的综合诊疗水平 , 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陈孝平介绍 , 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 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 , 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 , 亟须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 。 《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的发布和推广应用 , 必将能够为规范我国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优化医疗资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  
【|晚期肝癌治疗有了新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指出 , 虽然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案很多 , 但是我们对肝癌的认识像“浮在水面上的浮冰” , 对“水下的东西”仍不清楚 , 因此需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凝聚各个学科的专家智慧 , 对不同领域的临床实践形成多学科诊疗模式共识 , 为患者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