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缺芯”至少到明年 半导体景气周期下博弈加剧
_原题是:“缺芯”至少到明年 半导体景气周期下博弈加剧
面对缺芯的复杂局面 , 所有的预测都在动态变化 , 当前业内的共识是 , 芯片短缺至少会持续到明年 , 而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短缺将会是常态 。
在各类业界大会上 , 缺芯也是必谈的话题 。 6月9日 , 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在南京世界半导体大会上谈道:“现在有一个现象 , 只问交期不问价格 , 不计成本一定要拿到货 。 目前半导体产能不足是全面性的 , 从最先进的节点到某些材料 , 甚至封装测试的基板也短缺 , 显示器也短缺 。 ”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了解 , 一些芯片设计企业 , 因为拿不到晶圆厂和封装厂的产能排期 , 一直没能流片 , 也有从业者表示 , 部分封装厂只接2年后的订单 。
这一轮的特殊短缺问题从汽车厂停工开始“出圈” , 前两年汽车销量下滑的情况下 , 晶圆厂的汽车相关订单原本就在减少 , 因此相关产能(主要是中低端成熟产能)配置也在降低 , 疫情后产业链都在担心需求下滑 , 也进一步掩盖了产能问题 。 而随后汽车、5G、云计算、IoT等需求开始反弹 , 但是成熟产能本就不足 , 再加上贸易战、囤货等因素 , 连锁反应后至今供需失衡 。
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统计 , 全球缺芯将导致2021年汽车制造商的营收损失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45亿元) , 超过了此前610亿美元的预期 。 产量方面 , AlixPartners预测 , 今年全球汽车制造商的产量将减少390万辆 , 大约占到其预测的8460万辆汽车总产量(2021年)的4.6% 。
除了汽车行业 , 根据高盛报告 , 缺芯已经影响到产业链上的169个行业 。 从中也足见一颗小小芯片的重要性 , 因此 , 各国也在加大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力度 , 建立本土的完整产业链 。
产能订单排到2023年半导体持续景气
芯片短缺背后是产能供不应求 , 尤其是8英寸和12英寸的成熟产能 。 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上 ,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 , 产能短缺将持续今年全年 , 并可能延续到2022年 。
一位芯片公司高管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现在去找一些晶圆厂要产能(排期) , 要排到2023年 , 即使主动涨价也买不到 , 因为产能太紧张了 , 同时新报价的涨幅也不好预估 。 而晶圆厂本身也在调整产能 , 会砍掉一些利润低一些的产品 , 保留高利润的部分 。 ”
不论是芯片制造还是封测环节 , 产能紧张之势依旧凶猛 , 而产业“黑天鹅”还在频频出现 。 近期 , 由于东南亚疫情和中国台湾地区疫情影响 , 半导体晶圆和封测产能愈发紧张 。 6月7日 , 半导体封测巨头京元电子发布最新公告称 , 因疫情影响 , 基于对6月营收原预期及考量降载复工产出落后的前提估算下 , 预计对6月营收影响约30%-35% , 对全年度财务业务应无重大影响 。
一方面 , 下游终端厂商受到缺芯的严重影响 , 即使只有一款技术不复杂的芯片缺失 , 也无法量产出货 , 以手机行业为例 , 已经出现调低供应链供应的现象;另一方面半导体企业们迎来需求高涨的景气阶段 , SEMI预测 , 到2022年 , 半导体行业将实现三年连续增长 , 迎来超级周期 。
居龙表示 , 今年半导体涨势继续 , 预计会有15%-20%的增幅 , “这个季度和下个季度极有可能达到20%的增幅 , 下半年会有一些放缓 。 今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应该可以超过5000亿美元 。 本来我们预测明年或者后年(达到5000亿美元) , 但是今年就会到达这个新的里程碑 。 ”
他具体谈道 , 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在2020-2024年将持续提高8英寸晶圆厂产能 , 预计增加95万片/月 , 增幅17% , 达到660万片/月的历史新纪录 , 其中 , 2021年8英寸晶圆产能则由中国占大多数 , 占比为18%;半导体设备市场总规模2020年达到约710亿美元 , 预计2021年将跃升至900亿美元 , 三个细分市场(WFE、Test、A&P)均实现20%以上的增长 , 2021年的增长将继续受到数字化转型的推动 。
【21世纪经济报道|“缺芯”至少到明年 半导体景气周期下博弈加剧】从企业层面看 , 不论是晶圆制造厂、IDM厂 , 还是汽车厂、零部件供应商 , 都在加速扩大产能 。
全球半导体产业博弈加剧
在半导体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 , 大国之间的半导体竞争也更加激烈 , 芯片产业作为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体现 , 成为全球核心经济体的必争之地 。 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半导体短缺刺激全球和国家投资计划》指出 , 半导体短缺推动了各国为实现自给自足而进行的新一轮大规模投资 。
该报告指出 , 汽车等细分市场的需求早于预期复苏、疫情驱动的需求、晶圆代工厂产能投资不足、库存不足、双重订单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半导体短缺 , 促使许多国家展开大规模投资竞赛 , 以确保供应 。
一方面是直接投入巨额资金吸引半导体企业在本国投资 , 在5月 , 美国、韩国、日本就密集发布打造半导体产业链的新政 , 美国计划投入520亿美元 , 激进的韩国直接抛出了4500亿美元 , 日本将扩大现有的18.4亿美元基金规模 , 再加上去年欧洲提出的两三年内投1450亿欧元(约1766亿美元) , 这四大区域的资金总额达到约6804亿美元 , 而且数目还在继续上升 。
另一方面 , 美国还通过法律措施来强化美国半导体制造业 , 6月初 , 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 , 据悉 , 该法案规划资金达2500亿美元(约16000亿人民币) 。 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指出 , 该法案是此前以中国为目标的《无尽前沿法案》的替代修正案 , 是美国又一个针对竞争对手的重磅法案 。
芯谋研究分析道 , 短期内产能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 首先是全球设备产能紧张 , 价格上涨 。 甚至美国会“窗口指导”国际设备企业 , 收紧对中国的供应 , 优先供应美国新项目 , 国内项目在建设时会遇到设备涨价 , 甚至缺货的可能;其次 , 芯片制造的国际人才供给会出现波动 , 为国内企业海外引才造成麻烦 。
芯谋研究进一步指出 , 由于美国芯片制造项目的启动 , 其半导体产业环境大幅改善 , 有些国际企业会转投美国市场 , 导致在中国的投入减少 。 此外 , 在中国的外企可能也会出现变化 , 它在中国的定位将从研发服务向售后支持转变 , 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技术溢出和人才培养贡献将可能会减小 。 随着进入美国的国际企业数目增多 , 美国可能会组建一个产业同盟 , 出台技术标准 , 以此更加孤立中国 。 而鉴于中国的市场巨大 , 国际企业不得不两头押注 , 在公司内部可能会采用双体系 。
有不少芯片人士向采访人员表示 , 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 , 即使欧洲等地区在扩大半导体投资 , 他们的需求也远不如中国 , 应该抓住市场优势 , 强化本土半导体产业链 , 发挥核心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 , 并且吸引更多国际企业 。
(作者:倪雨晴 编辑:李清宇)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