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 国家航天局举行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 , 标志着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目标圆满实现 。
本文图片
“着巡合影”图
6月12日 , 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 , 国家航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 邀请工程重量级专家介绍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有关情况 , 并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 。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六个首次”
“在世界航天史上 , 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 而且首次成功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 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 , 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介绍 , 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 , 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六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
许洪亮表示 ,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 天问一号任务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全体参研参试人员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 “他们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 , 在任务实施中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 生动诠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 。
一步实现“绕、着、巡”靠什么
本文图片
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效果图 资料图片
一步实现“绕、着、巡” , 意味着任务研制难度加大 , 失败的可能性增加 。 “回过头来看 , 这条技术路线的选择非常正确 , 整体上更加节省经费 , 特别是在技术上能实现跨越发展 , 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强调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靠的是什么?在张荣桥看来 , 一是人努力、天帮忙 。 “八年的研制 , 建设、设计、攻关、生产、试验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 这是人在努力;国内、国际上因天气原因推迟发射的例子不少 , 着陆时出现沙尘暴也曾有过 , 但是我们在发射和着陆时 , 气象条件都遂了期盼 , 这是天帮忙 。 ”
二是实事求是 。 “一步实现绕着巡 , 可喜可贺 , 但是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去 ,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成功了多次的国家相比 , 怎么可能没有差距呢?”张荣桥强调 , 越是在成功的时候 , 越要正视自己的水平 , “时刻跟自己比 , 每次都有进步 , 保持定力 , 积小成于大成” 。
此次探测任务有何科学预期
为开展科学探测 , 祝融号火星车上配备有6种仪器 , 即火星车雷达、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多光谱相机和地形相机 。 其中 , 表面磁场探测仪是国际上首次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的磁场测量 , 可以获得精细尺度的火星磁场信息;国际上先进的火星车雷达和表面成分探测仪 , 可以获取火星浅层结构和表面岩石的化学元素组成 , 探测可能的地下水/冰分布;而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和气象测量仪的作用则是感知火星表面环境 , 测量火星表面温度、气压、风速、风向和声音 。
本文图片
火星地形地貌图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介绍 , 目前6种科学仪器均已开机测试获取探测数据 , 正在开展科学探测 , “将围绕水/冰、火山活动等关键科学问题 , 深入认识火星古环境特征和演化 , 研究古火星的宜居环境” 。
此外 , 在环绕器上配置的7种科学仪器也非常有特点 。 “比如有双极化雷达、亚米分辨率的高分相机 , 500多个谱段的光谱分析仪和中分辨率相机等 , 都和目前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最高能力处于同等水平 。 还有磁强计、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和能量分析仪 , 主要是结合起来对磁场与粒子空间环境进行探测 , 为火星空间环境和大气逃逸机制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 ”刘建军补充道 。
进入太空的脚步不会停下
本文图片
“中国印迹”图
据悉 ,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 , 中国航天将加快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 重点推进行星探测、月球探测、载人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国家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 。
在行星探测方面 , 我国明确在2030年前 , 以火星探测为重点和主线 , 按照“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取样回”的路线进行 。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经圆满完成‘绕、着、巡’的既定目标 , 下一步拟于2028年实施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同时 , 还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的环绕探测 , 2029年实施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 。 ”许洪亮介绍 。
在月球探测方面 , 我国将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 , 实施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等任务;后续还将研制发射嫦娥八号 , 与嫦娥七号共同构成科研站基本型 。
在载人航天方面 , 2022年我国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站 , 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科学试验、空间站平台维修维护等工作 , 并推动后续任务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 。
让航天探索成果造福全人类
天问一号任务实施过程中 , 我国与欧空局以及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航天机构 , 在测控支持、载荷搭载、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 共同为增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贡献智慧和力量 。
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 , 中国国家航天局一向主张基于平等互利的方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 “我们在嫦娥六号、小行星探测任务中向国际合作伙伴提供了载荷搭载的机会;向国际社会公布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合作的管理办法;与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发布联合声明 , 共同邀请国际合作伙伴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论证、设计、研制、实施、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 , 并将于近期公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和合作伙伴指南 , 指导国际合作伙伴选择可加入的领域和项目 。 ”许洪亮介绍 。
据悉 , 国家航天局还将陆续公布后续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以及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行星探测任务的国际合作计划 。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 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 我们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 , 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 , 组织实施好天问一号后续科学探测任务 , 力争取得更多新发现、新成果 , 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 , 让航天探索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力量 。 ”许洪亮表示 。
(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张蕾)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张蕾
责编:张永群
【天问|原来,“天问一号”竟然创造出这些“新高度”】编辑:邢妍妍 吴亚琦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