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6月16日消息 , 谜底终于揭晓 。
6月16日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名单面向社会公布 ,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名列其中 ,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 神舟十二号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 。
这将是时隔5年 , 神舟再度飞天 , 太空也将再次迎来中国航天员的造访 。 名单公布后 , 不少人好奇:为啥是他们仨 , 航天员乘组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 此次飞行任务有何挑战 , 航天员又将在太空如何生活和工作?
近日 , 有着 “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采访时一一释疑 。
文章图片
百余科目从难从严选拔航天员
按照规划 ,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以及建造阶段有4次载人飞行 。 黄伟芬说 , 针对这4次任务的特点 , 航天员系统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一次选出了4个飞行乘组 , 每个乘组是由3名航天员组成 , 指令长由有过载人飞行经验的航天员担任 。
2019年12月 , 航天员系统完成了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乘组选拔 。 黄伟芬说 , “这次空间站的关键技术验证与建造阶段的乘组选拔 , 仍然从思想、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与评定 。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在选拔中我们综合考虑了飞行经验、出舱活动的要求与各自任务的匹配 , 年龄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乘组 。 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潜在问题的排查 , 增加了高空减压病易感性的检查 , 确保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 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 。 ”
黄伟芬还提到 , 心理素质方面 , 考核兼顾了长期任务的特点、不同角色对心理素质的特性的需求、相容性等 , 重点对乘组的情绪稳定性、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 对心理能力状态进行考核确认 。
从2017年3月开始 , 航天员训练全面转入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 。 黄伟芬说 , 通过全面系统的训练 , 航天员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 做好飞行任务的准备 。
“选拔的背后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 试训一体的原则 。 ”黄伟芬说 。
据她介绍 ,航天员系统策划设计并实施了8大类百余科目的训练 , 包括基础理论的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训练、救生生存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 。
这其中 , 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又包括空间站的技术训练、出舱活动技术训练 , 以及交会对接技术训练 , 并安排航天员参加了近百次工程研制试验活动 , 不断强化他们的能力 。
黄伟芬说 , 每组航天员都参加了为期30天的长期载人的综合模拟验证试验 。 航天员在模拟舱里 , 按照在轨生活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进行工作和生活 , 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
6月10日 , 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进场 , 开展了全系统发射演练的专项训练 , 飞行手册的复习、体育锻炼、心理放松等专项训练 , 参加了升旗仪式 , 种植纪念树、瞻仰东风基地烈士陵园等活动 , 圆满完成了进舱确认 , 为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
两次出舱面临挑战前所未有
“与前期任务相比 ,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的航天员飞行时间 , 长达3至6个月 , 任务艰巨复杂 , 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 。 ”黄伟芬说 。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挑战 。 黄伟芬说 , 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确保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 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累积效应显著增加 , 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
“载人飞行中 , 航天员要经历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工况 , 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体能储备 , 才能耐受和适应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 , 完成艰巨的操控任务 。 ”黄伟芬说 。
其次是心理素质的挑战 , 航天员长期生活工作在狭小的空间站环境中 , 远离家人和过去的工作环境 , 加上失重、震动、噪声 , 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 。 另外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这些重要的任务以及各种应急故障的情况处置 , 也要求航天员必须沉着冷静、坚毅果敢 。
第三是知识技能的挑战 。 黄伟芬说 , 空间站任务极为艰巨复杂 , 航天员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包括: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工作的能力;人工控制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验舱等飞行器交会对接、撤离和舱段转位等方面的能力;收集、处理、转移和存放生活工作物资以及废弃物的能力;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能力 , 等等 。
“这次航天员要进行两次出舱活动 , 验证出舱活动的技术以及保障能力 , 为后面的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 ”黄伟芬说 。
她告诉采访人员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虽然只在轨驻留3个月 , 但它是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 。 因此 , 航天员要完成一些相对特有的任务 , 主要是参与空间站任务的长期驻留 , 再生生保、出舱活动 , 空间物资补给、机械臂操作控制 , 再维修等关键技术的验证 , 还要开展空间站站务的管理、物资的盘点、日常维护 , 等等 。
在太空可实时观看新闻联播 , 可与家人通电话
那么 , 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长达3至6个月 , 他们如何打发空余时间 , 生病了怎么办?
“航天员可以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 , 实时观看电视直播 , 也可以随时给地面打电话 。 ”黄伟芬说 。
具体来看 , 航天员可以看新闻联播 , 而且是以实况直播的形式 。 航天员还可以和地面的家人、朋友、同事通电话 , 可以通过局域网络给地面发送文字短信、图片、视频 , 等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航天员也都携带了私人物品 。
“虽然飞船往空间站运送的物资很宝贵 , 但是工作人员还是为每位航天员准备了私人物品‘行李包’ 。 ”黄伟芬说 , 航天员们带上了各类私人物品 , 书籍、家人照片、小物件、小玩具 。
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中 , 航天员如果出现轻微的生病、外伤怎么办?
黄伟芬说 , 飞船上配备了百余种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械 , 航天员如果生病可以及时处理 , 他们也接受过相关培训 , “因为飞行时间长 , 所以我们对航天员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大大增加 。 他们的自我救护和互相之间的救护能力大大提高 。 ”
在之前的载人飞行中 , 航天员太空授课令人印象深刻 。 未来航天员们在空间站“太空授课”的场景是否还会重现?
黄伟芬说 , 虽然不一定有太空授课这种大型科普教育直播 , 但在轨的空间科普教育一定是将来空间站任务中的常态化工作之一 , 未来一定会利用空间站这个平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 , 比如结合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实验试验等进行科普活动 。
现在 , 神舟十二号已经进入飞天倒计时 。 黄伟芬表示 , 在飞天之前的最后阶段 , 航天员主要进行心理放松的自我调适 , 他们已经熟练掌握心理放松的方法 , 会实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 并为出征做相关准备 。
接下来 , 让我们一起期待“神箭”离弦 , 中国人重返太空的那一刻 。
【总设计师|飞天再出征,为啥是他们仨?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释疑】(原题为《航天员系统总师释疑:飞天再出征 , 为啥是他们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影像|听说今天雷总和苏炳添赛跑了?
- 硬件|纽约设计师展示“风力涡轮机墙”将发电变成一种美学特征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
- 生产|泰禾智能总装流水线正式投产
- 曾学忠|小米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希望明年与光弘科技完成智能手机4000万台目标 将引入高端和旗舰项目提升合作规模
- IT|Canoo总部的一辆车曾在电池测试后发生火灾并被烧毁
- 通信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宣布将在本国裁员2700人 约占总数15%
- 交易|交易航天器? 或有网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