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航天新突破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

6月17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时代 , 为“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航天工程涉及的产业链条长、行业众多 , 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对应的“点” , 所以 , 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 , 都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 。 这次也不例外 。
首先 , 神舟十二号把航天技术带到了新高度 , 将引领和助推一批高科技企业迈向更高、更新的领域 。
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 , 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 , 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 , 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
航天员的一举一动都是对中国前沿科技实力的检阅 , 相关上市公司自然会密切关注 。 至于比较“常规”的种子培育等试验 , 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日常操作” 。
其次 , 航天科技创新发展的任何进展都将辐射到上下游及周边产业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航空航天方面提出三个目标:一是培育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快航空航天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 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 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
由于航天产业涉及产业链条长、行业众多 , 科技产业化辐射力度大 。 以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为例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5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4033亿元 , 较2019年增长约16.9% 。
如果对航天产业链涉及的产业规模进行全面盘点 , 将是十分震撼的 。 许多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受到航天科技创新的影响 。
第三 , 航天科技突破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 , 资本市场也在源源不断地为航天产业输血 。
“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 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 对于推动科技创新 , 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 决策层已作出有力部署 。
航天科技作为多学科特别是前沿学科的集大成者 , 被世界各大经济体视为争夺科技主导权的“牛耳” 。 当前 , 我国航天科技已居世界前列 , 且仍在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 , 资本市场功不可没 。
【资本|航天新突破为资本市场注入新动力】“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当年伟人的豪情壮志 , 如今已成为现实 。 我国在航天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 , 更是“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的最好注解 。 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如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