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航天员“总教练”关注哪些细节?这次探索和以往有何不同?

6月17日9时22分 ,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此次3名航天员去到“天和”核心舱 , 进行3个月的科研试验 。
央视新闻6月17日晚的《白·问》栏目中 , 白岩松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 就此次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 , 以及中国空间站的整体任务作出解答和分析 。
领命出征
3名航天员现在的状态如何?未来3个月 , 他们还将完成哪些空间任务?而逐梦太空这一次的探索又跟以往有着怎样的不同?
网友关注航天员玩儿笔 航天员“总教练”:我关注的不一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我关注的细节可能跟有的网友不太一样 。 我更关注的是航天员在公寓进行出发准备的时候 , 如何把准备工作做好:
我特别关注的是服装气密性是不是完好的 。 虽然我们在进舱前进行了服装的气密性检查 , 但航天员进舱之后他要跟舱内的管路进行连接 , 包括戴手套的时候 , 有可能就会出现连接不到位的情况 , 但是我们今天的整个过程今天还是非常顺利的 。
另外还包括一定要穿戴好生理背心 , 保证话音、生理信号都没问题 。 话音检查也是一样 , 连接不好的话 , 也有可能会出现话音、头戴 , 通话有问题的这种情况 。
首批航天员的“传帮带”!航天员的选拔 , 年龄重要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年龄方面 , 这次是以老带新 , 可是说是新老搭配 , 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我们任务完成的 , 而作为首批航天员 , 聂海胜、刘伯明分别57岁和55岁的年龄 , 意味着他们有良好的 , 成熟的飞行经验 , 有知识的储备和熟练的技能 。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 , 人的机能还是会有所退化的 , 但是因为航天员他们都常年坚持训练 , 状态保持的非常好 。 16位航天员同步接受训练 , 作为职业的航天员 , 杨利伟为了更好地保持状态也在参与训练 , 不止是他 , 聂海胜飞过两次 , 景海鹏飞过三次 ,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 不放低标准 。 我们首批飞过的航天员 , 也都在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 。 包括这次十二乘组的指令长聂海胜 , 训练过程中经常会给新航天员 , 比如杨洪波还有其他第二批、现在第三批入队的航天员 , 从对问题在知识原理方面的理解 , 到实际操作的技巧都在不断传授经验 。
核心舱中工作生活 , 航天员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人乘组 , 安排三个月的驻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我们过去的神舟飞船也好 , 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也好 , 正常在轨33天 , 天宫二号也驻留了30天 。 到了这次 , 我们分析研究3个月是比较合适的时间跨度 , 因为我们还是需要积累经验 , 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来实现今后更长时间的驻留 ,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次航天员的任务不艰巨 。 实际上他们的任务我认为是非常艰巨的 , 对我们关键技术验证是这个乘组最重要任务 。 我们有几大关键技术:再生生保技术、机械臂技术、还有出舱活动技术 , 这三项我们乘组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 当然前面大家看到了报道 , 我们测试了机械臂 , 测试了再生生保 , 但都是在无人的情况下 , 功能性的一些测试 , 真正考验这些关键技术都要靠我们乘组去做 , 包括再生生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验证再生生保技术 这一次我们要“吃螃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空间站为了长期、经济地运行 , 所以要尽可能实现站内的物质流的循环利用 。 对于再生生保技术 , 我们做了比较长时间的研究 , 我们在前期 , 比如天宫一号的时候做过部件的在轨搭载试验 , 我们在地面也设法去模拟了太空中的一些条件来验证技术 , 但是再生生保技术很关键的一点 , 它是要在长期的失重环境下可靠运行的一种技术 , 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能够真正的验证 , 而且如果是需要进行在轨参数的调整也好 , 消耗品的更换也好 , 都是需要人去直接完成的 , 他们都是第一个去完成这个任务的 。
【细节|航天员“总教练”关注哪些细节?这次探索和以往有何不同?】(原题为《白·问丨航天员在空间站要干些啥?他们“总教练”和网友关注的一样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