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


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
文章图片
图1/4

撰文 /郑亚红 麻策
编辑 /赵艳秋
【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一则炒作
6月17日中午 , 外媒一则报道引发A股半导体股的狂欢 。 针对此 , 国内某半导体重点实验室核心人士王仲对AI财经社表示 , 这波报道是断章取义 , 是一种炒作 。
报道称 , 中国制定了“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推进计划 , 并为该计划准备了约1万亿美元的资金 。 随后 , 自媒体争相跟进 。
当天 , A股半导体板块大涨 , 半导体行业指数中46只成分股全部飘红 , 38只成分股涨幅超过5% , 甚至押注半导体股的明星基金经理、诺安基金的蔡嵩松也重回微博热搜 , 他管理的基金在当日估算净值涨幅达到7.28% 。
资本市场热烈反应之下 , 王仲告诉AI财经社 , 据他了解 , 这个事情的背景其实是5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 。 根据“工信头条”公众号的信息 , 这次会议上 , 科技部就“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做了汇报 ,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讨论 。 此次会议还专题讨论了面向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潜在颠覆性技术 。
“并没有明确提到第三代半导体 , 万亿美元的投入更是不可能的事 , 全球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大的投入 , 这个市场全球预计也不过才100亿美元 。 ”王仲说到 ,
他表示 , 目前的报道都表达模糊 , 但拨动了市场的神经 , 炒热了舆论 , 也把半导体股炒起来了 。 他对此表达担忧 , 认为这可能会把国内市场布局搞乱 。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坤山也对AI财经社表示 , 他不知道报道从何而来 。 而国内碳化硅学界人士刘威也告诉AI财经社:“昨天消息满天飞 , 很多人士出来辟谣 。 ”
“第三代半导体”并不比“第一代”先进
那么什么是第三代半导体?为什么要炒作第三代半导体?它是否比所谓的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更先进?
上述专家告诉AI财经社 , 实际上 , 第三代半导体不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的升级 , 它们是并存关系 , 各有各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
第一代半导体是以硅材料为主 , 也是当下大众讨论最普遍的半导体概念 , 它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脑、电视等领域 , 比如英特尔的CPU、华为的麒麟芯片都采用硅基的半导体技术 。 第二代半导体以砷化镓、锑化铟为代表 , 主要是功率放大 , 用于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导航等领域 。
第三代半导体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化合物半导体 , 主要面向三个市场:光电子、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 , 更通俗一点说 , 像手机快充、新能源车、轨道交通和国家电网等是民用领域的几大市场 。

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
文章图片
图2/4
图/视觉中国
王仲进一步解释 , 第三代半导体目前“还是一个小众市场” , 主要作为补充市场 , 当今半导体市场90%仍然是以硅材料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 , 第二代、第三代加起来不过10% 。
上述资深研究者对AI财经社表示 , 实际上第三代半导体的说法也是不严谨的 , 他在多个场合也提到过这件事 , 国际的通用说法叫做宽禁带 , 指的是禁带宽度大于2.2eV的半导体材料 。 一位半导体界人士也告诉AI财经社 , 在工信部等相关文件中和十四五规划里都称为“宽禁带”半导体 , 而非第三代半导体 , 不知道外媒为何这次拿这个概念来做文章 。
“国内提出‘第三代半导体’这个概念 , 主要是跨领域交流和工作汇报 , 因为行业术语有时让人理解困难 。 但这个词很容易也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第三代比第一代强 。 ”王仲称 。
中外差距只有“半步”?
根据AI财经社的了解 , 这次被热炒的“第三代半导体” , 全球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
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美国利用半导体技术对我国科技领域“卡脖子” , 也激发了国内的自强愿望和行动 。 但硅基半导体产业国内落后太多 , 追赶挑战很大 。 碳化硅、氮化镓行业被认为存在“变道超车”的机会 。
国内碳化硅学界人士刘威告诉AI财经社 , “该技术中美之间的差距 , “就是落后半步的事情 , 2年左右 。 ”
“这个领域差距比较小 , 中国又坐拥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 , 未来可以超过国外 。 ”上述人士补充说 , “不敢说技术上超越 , 但是规模肯定超过 。 ”
多位人士称 , 所谓的“第三代半导体” , 产业链相比硅基更能自主可控 。 核心原因在于 , 不需要那么高精尖的制程 。 “与动不动就采用5纳米甚至3纳米的硅基半导体技术相比 , 它们远未达到几纳米级别 , 都在100纳米以上 。 所以 , 并不需要像荷兰ASML那种特别尖端的光刻机 , 也不要台积电那种投入几百亿元的芯片制造厂 。 ”
此外 , 它们对于EDA工具的要求也同样没有那么高 。 一位碳化硅专家对AI财经社表示 , 现在碳化硅、氮化镓半导体还停留在分立器件、独立器件层面 , 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 “虽然目前国内大多还是采用国外EDA软件 , 但不需要依赖那么多复杂的功能 。 因此 , EDA工具自主不是主要问题 , 起码目前还不是 。 ”

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
文章图片
图3/4
图/视觉中国SiC芯片
不过 , 这并不代表它目前已达到全方位的自主 。 资深人士王仲总结称 , 无论碳化硅还是氮化镓 , 过去10年我国投的钱比美国多 , 整体技术与美国没有明显代差 , 但是铺开来讲的话 , 仍然受制于更底层的基础产业 。 “就好比华为能设计出麒麟芯片 , 但因为国内芯片制造差得很远 , 还是会被卡脖子 。 ”他说 , “实际上是拔出萝卜带出一堆泥 , 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了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上 。 ”
“以碳化硅为例 , 最核心的问题是基础材料 , 比如高纯的碳粉和硅粉 , 我们在提纯技术上有差距;而在碳化硅设备里 , 我们缺乏高纯的石墨坩埚技术;做器件的时候 , 我们的光刻机、光刻胶也是个问题 。 ”
刘威也告诉AI财经社 , 碳化硅半导体的制造设备仍较多依赖进口 , 特别是“外延炉、离子注入机”等造价昂贵且有门槛的设备 , 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人民币 , 主要还是靠买国外的 。 氮化镓也面临类似问题 。
“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缺乏支撑产业的任何一个环节 , 都是做不起来的 。 ”王仲称 。
抢滩这一类半导体技术 , 国内有机会 , 但需要整个体系的系统性发展 。 AI财经社获悉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有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华润微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碳化硅晶圆生产线已经正式量产 , 华创正在展开核心设备外延炉的研发 , 山东天岳等从事材料研发和生产 。 在应用方面 , 华为、中车集团、比亚迪等在从事相关产品产业化 。 之前 , 新能源车蔚来也推出一款氮化镓手机快充产品 , 试水相关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 ,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 但更基础的环节仍需产学研合作布局 。
氮化镓功率芯片公司纳微半导体中国区总经理查莹杰告诉AI财经社 , 他从不相信存在什么“弯道超车”的概念 。 他认为 , 技术是需要迭代 , 需要持续投入的 。 氮化镓、碳化硅这类技术 , 看似所有人的起点都差不多 , 但实际上盘点整个上下游的核心产业 , 国内的企业还是需要继续发力 。
“很多东西不是光靠投钱就能投出来的 , 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跟不断的试错 。 这个真的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 ”查莹杰说 。
是个突破口 , 但切忌炒作
尽管整个产业链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 但业界人士认为 , “第三代半导体”对国内来说确实是一个突破口 。
半导体界的资深人士认为 , “第三代半导体”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 , “跟国外是前后脚” 。
另一方面 , 它们在碳中和、碳达峰方面可以发挥优势 。 新能源车、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 , 这些领域都是“第三代半导体”发挥作用的大领域 , “现在市场也起来了 , 意识到要用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 , 这是一个机会 。 ”

AI财经社|谁在炒作“第三代半导体”?
文章图片
图4/4
图/视觉中国
此前 , 手机厂商竞相推出的快充充电器 , 一度让氮化镓进入公众视野 , 其原因就在于氮化镓的技术与硅基半导体相比 , 功率高、充电快、体积小 , 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充电的需求 。
更重要的一点是 , 发展“第三代半导体”需要的投入与硅基的半导体相比 , 投资规模要小很多 。 多个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硅基半导体的投资巨大 , 光是建制造厂都是从几百亿起 , 而“第三代半导体”只要10亿元就能建起一个一般规模的制造厂 。
但王仲也提醒 , 对“第三代半导体”的关注不要发展为炒作 , 以免重蹈当年LED的覆辙 。 多年前 , 氮化镓在LED照明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 这一消息振奋了整个照明界 。 采用氮化镓技术 , 不但有效解决散热问题 , 还能使单位面积亮度提升10倍 。 随后 , LED灯的消费被迅速炒热 , 但也给行业带来潜在危机 。
一方面 , LED企业陷入价格战 , 当时18W的LED灯管从上百元下降到十元以内 , 市场陷入混乱 , 企业的利润空间急剧下降 。 另一方面 , 上市公司利用资本打击竞争对手 , 急于上市的中小企业则由于没有利润、资金链断裂而退出市场 。
王仲形容 , 整个LED产业被炒得过热后 , 迎来了整个产业的至暗时刻 。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 到了2015年全国约有4000家LED企业(包括上游芯片及中游下游照明应用)消失 , 尤其是下游企业 。 多个投入LED产业园的地方政府 , 也累计了一堆债务 。
他认为 , 这次“第三代半导体”概念出来后 , 资本、自媒体、甚至一些行业人士参与进来热炒想要赚一把 , 这是需要谨慎的 。 “我们很担心一炒作又把股价炒的老高 , 然后呼啦啦又下去 ,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 。 ”他称 , 外部的炒作会让行业变得浮躁 , 人才和设备的价格更加高企 , 这些成本的无序增加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伤害 。 比如 , 过去一台200多万元的设备 , 现在已经炒到2000万元了 。
针对现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 , 王仲提醒称:“半导体投资需要资金、人才和管理 , 有些地方可能能出10亿 , 但支撑工艺制造和管理的专用人才和团队从哪来 , 如果这些搞不清楚很难把产业做起来 。 ”
总体而言 , “第三代半导体”是个突破口 , 但不能无序炒作 , 产业需要理智的氛围 。
(文中王仲、刘威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