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拉近大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智慧科普”趣味十足

谈到科普你会想到什么?不少人或许第一反应会是科普著作、科教纪录片以及科研专家的学术讲座 , 但如今科普手段早已有了新变化 。 VR、AR、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短视频……不少新技术和新传播渠道为科普提供强劲助力 。 随着“两微一端”、短视频等平台迅猛发展 , 科普知识传播也进入快车道 , 科普形式正向着多样化、个性化、场景化纵深发展 。
科普新招有“粉丝”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 专业新名词不断涌现 , 如何让人们轻松、方便地了解更多科学知识 , 是科普领域工作者的思考重点 。
今年5月 , 在北京科技周的活动现场 , 一款名为“小科”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人 。 “招才兼访逸 , 有客觅仙才 。 海曙莫辞远 , 天寒正掩扉……”活动现场 , 小科即兴作诗的一幕令人难忘 。 这款机器人能做的还有更多 , 它可以同人们对话、讲授科普知识 。 作为一款科普机器人 , 小科的核心组件“智能科普数字脑”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大作为 。 如今 , 小科逐渐应用于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 , 为智能化科普服务提供支持 。
科技需要创新 , 科普同样也需要创新 。 想要吸引更多科学爱好者 , 兼具现代和时尚感的一系列“互联网+科普”手段纷纷亮相 。 比如 , 跨年科学演讲就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曾发起“‘新年悟理’跨年科学演讲——什么是量子力学” , 由该所研究员、“网红”科学家曹则贤担任主讲人 。 作为中科院科学家首次用跨年科学演讲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的尝试 , 这场跨年科学演讲在10余家直播平台上线 , 吸引百万网友在线收看 。 直播平台的传播力 , 也为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
精准定位“老少皆宜”
互联网时代 , 科普的载体、创作者、受众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 科普需求早已从“你能给什么”转变为“我想要什么” 。
【传播|拉近大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智慧科普”趣味十足】科普的核心是要弘扬科学精神 , 普及科学知识 。 做好科普工作 , 需要及时创新传播方式 。 在新技术作为科普辅助的同时 , 创新手段也一定要同受众接受科普教育的习惯相结合 , 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
相对来说 , 年轻人更偏好新颖、即时、融合线上线下场景多元的科普手段 , 老年人更注重线下科普的效果 。 例如 , 在福建省福安市的南湖社区 , 走入社区的科普中国e站很受当地老年人欢迎 。 大家不必走出社区 , 在科普中国e站里就能查到新冠疫苗接种知识 , 科普智慧云互动大屏的界面便捷易懂 , 充分考虑到了中老年受众群体的使用习惯和知识获取习惯 。 这里的科普中国e站是科普活动室的信息化升级版 , 内置万册电子图书、海量高清图片和数字报纸 。
事实上 , 仅在福建就已建成2800多个乡村(社区、学校)科普中国e站 , 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 还实现了省市县和乡村(社区、学校)四级科普信息化管理服务 , 成为“科普中国”福建传播体系的重要枢纽 。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认为 , 进行科学传播、做科普要实现精准定位 , 面向不同目标人群、不同年龄段来创作不同作品 。 他同时强调 , 使用VR、AR等新技术来开展科普活动要掌握好度 , 科学技术的直接参与和体验非常必要 , 切忌过度借助虚拟技术 , 不然也会适得其反 。
让科普“更接地气”
今年初 , 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正式公布 , 其中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 , 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 中国人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
近年来 , 中国诞生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高科技成就 , 科技类热点新闻时常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 这也使得公众的科普需求更加强烈 。 “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建成、“蛟龙”入海……每一次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科学原理 , 都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科普热情 , 也令他们对于前沿科技有了更多了解的兴趣 。
为了让科普更加“接地气” , 近年来许多科普领域的创作者也在进行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趣味表达 , 短视频创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 如今 , 知识科普类短视频渐成热门领域 , 短视频平台为科普素材的共创和分享增添动能 。
抖音平台上 , “模型师老原儿”拥有550多万粉丝 , 为了做好短视频科普 , 他制作了一系列科普模型 , 这也正是他的视频作品最大亮点 。 内容准确是科普短视频的核心 , “老原儿”花费大量时间查资料、做实验、找权威信源 , 只为确保内容无误 , 像他这样的科普自媒体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许多 。
专家指出 , 相较于传统图文形式 , 用短视频传播知识能让复杂内容变得更通俗 , 可以将知识点浓缩 , 以更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 既要通俗易懂 , 也要妙趣横生 , 这样才能拉近大众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