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手机统一快充标准 这事真的很难吗?
_原题是:手机统一快充标准 这事真的很难吗?
来源:GeekPark极客公园
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到 , 人类有五个层级的需求 , 最底层也是最基础的是生理需求 。 不过 , 自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占据我们的生活后 ,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下方恐怕要扩建两层“地下室”了 , 那就是 WiFi 和电量 。 能随时随地联网 , 能给手机快速“回血” , 已经成为当代人最基本需求之一 。
也正因如此 , 在智能手机发展历程中 , 快充技术被放到了很高的优先级上 , 从早期的 18W 到前几年的 65W , 再到今天 , 手机充电功率超越笔记本电脑已不鲜见 , 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搭载 120W 快充技术的量产机型 。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 , 尽管电量焦虑得到了很大缓解 , 但有个问题却随着快充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重 。
文章图片
图1/8
我们可以发现 , 如今每家手机厂商都标榜自家产品支持快充 , 但它们却很少指出这也有诸多限制条件 。 相信很多消费者对此都有感知 , 一部支持快充的手机 , 往往需要借助原装充电套装才能达到所宣传的充电功率 , 手机既认头还认线 , 如果不匹配 , 充电效率则会大打折扣 。 这背后的原因是各手机厂商都遵循着私有充电协议 , 当不同品牌混用时 , 兼容性就会变得非常差 。
文章图片
图2/8
“HMI">华米OV”牵头统一快充标准
前段时间 , 工信部主管的“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 , 该《规范》直指当前手机等产品在快充协议上存在的不兼容问题 , 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 值得注意的是 , 华为、小米、OV 国产四大头部厂商也是这一《规范》的共同发起者 , 而且还得到了荣耀、瑞芯微、立辉科技等多家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支持 。
文章图片
图3/8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个莫大的好消息 , 特别是《规定》中还提到 , 华米 OV 这几家最重要的终端厂商 , 将打破固有技术思维定式 , 以快充兼容性为目的 , 牵头制定统一快充制式 , 适配产业生态的长期发展需求 。 这也就意味着 , 也许在未来几年 , 我们就能在不同手机上体验到相同的快充技术 , 而且相互之间还能够良好兼容 , 摆脱对私有充电协议的束缚 。
文章图片
图4/8
【新浪科技综合|手机统一快充标准 这事真的很难吗?】但实际上 , 快充技术发展多年来 , 各家不兼容的现象并不是首次才被意识到 , 如果不对快充协议进行有效管控 , 除了充电体验不好外 , 还会衍生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更严重的问题 。 所以在几年前 , USB-IF 组织和 Google 就有过统一充电协议的愿景 , 2017 年初 , USB-IF 组织基于 PD 3.0 通用充电协议发布了一项更新 , 正式推出 PPS 快充规范 , PPS 能够达到 100W 以上的充电功率 , 而且可以更精准的对充电功率进行调节 , 安全性也更好 , 如今 , PPS 已经得到了不少手机厂商的支持 。 另外 , Google 还在当年 Android 7.0 更新中明确规定 , 未来配有 Type-C 接口的手机必须支持 PD 充电标准 。
文章图片
图5/8
注:PPS 基于 PD3.0 开发 , 即支持 PPS 一定支持 PD3.0 , 但支持 PD3.0 却不一定支持 PPS 。
手机厂商为什么总喜欢搞私有协议?
三四年前 , USB-IF 组织和 Google 出台相关规定时 , 手机快充功率普遍在 30W 以下 , 各手机厂商的私有充电协议也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竞争环境逐渐“内卷化” , 以及手机厂商对生态构建的需求 , 这些通用标准并没有得到重视 , 当然手机厂商也不傻 , 不重视不代表不遵守 , 就拿 Google 规定 Type-C 接口手机必须支持 PD 协议来说 , 目前所有手机厂商确实都这样做了 , 但它们在 PD 协议下的充电功率普遍仅支持 10W 出头 , 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走形式应付规定 。
而至于技术上更出色的 PPS , 虽然目前有不少手机厂商的产品支持 , 但很少被当作主打快充形式 , 通常都是作为兼容方案存在 , 而且在营销方面也会被弱化 , 或者是像 PD 协议一样 , 功率支持不够到位 。 因为手机厂商在面向消费者时 , 会更强调自有快充技术以展示其强大的产品力 , 尤其是近两年来 , 国产手机厂商在快充上的投入就像搞军备竞赛一样 , 自家产品自然是最好的“秀肌肉”平台 , 此外 , 这些技术还可以应用到自家的充电宝、TWS 耳机等外设产品上 , 这对打造技术壁垒 , 提升品牌形象有很大帮助 。
文章图片
图6/8
除此之外 , 在手机厂商看来更重要是 , 围绕私有快充协议开展商业授权也是一笔难得的“大生意” , 这和苹果的 MFi 认证是一个套路 , 任何第三方配件厂商想要生产销售 iPhone 数据线 , 都需要先缴纳专利授权费 , 当用户量足够大的时候 , 这会成为一笔长久的收入 。 比如最早发展快充技术的 OPPO 就在 2019 年开放了 VOOC 快充生态 , 并将其技术授权给了品胜、安克、倍思等配件厂商 。 不过长久下去 , 这种看似“开放”的行为实则限制了用户的充电自由 。
文章图片
图7/8
因此 ,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 , 这次“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联合华米 OV 建立统一快充标准 , 究竟是重蹈覆辙还是顺利推行 , 恐怕也得打上一个问号 , 毕竟这是用户体验和厂商利益最大化之间的一次博弈 。 理想情况下 , 我认为顺行“求同存异”的原则也许是最适合的 , 也就是说 , 手机厂商一样可以继续发展私有快充 , 但更重要的是 , 对于 PD、PPS 或者其他通用标准的性能和兼容性一定要提升上来 , 同时在适配器、数据线等配件方面也要进行技术同步 。
技术标准应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在充电标准上 , 除了有线快充 , 无线快充也一样备受关注 。 今年 , 工信部针对无线充电的相关标准向社会发布了意见征求稿 , 其中初步拟定 , 从 2022 年开始 , 所有在国内销售、使用的手机 , 无线充电功率要小于 50W , 这是出于无线电频率使用安全而做出的考虑 。 事实上 , 在电子产品领域中 , 像无线充电这样正在飞速发展 , 但却没有明确技术规范的还有很多 。
文章图片
图8/8
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 对技术做出规范是一件值得支持的事情 。 国产智能手机发展多年 , 很多功能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用户体验也已非常完善 ,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 , 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接近天花板 , 此时很容易陷入内卷化的无意义竞争当中 , 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 , 还会增加研发风险和成本 , 所以对其进行适当管控 , 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自然势在必行 , 而手机厂商更应该作为主体参与到其中 。
相比前几次 , 这次统一充电标准的制定中已经出现了华米OV 头部手机厂商的身影 , 而且由工信部官方机构牵头 , 虽然这不比当年欧盟法律要求手机必须统一接口那么严格 , 但最起码是离消费者最近的一次体验升级了 , 也许就在明年 , 我们就能感受到更出色的统一充电体验 , 而不再是束缚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