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只有绝活儿,哪能成为“新工匠”?

【“智造”时代 , 由工变匠路在何方①】只有绝活儿 , 哪能成为“新工匠”?
编者按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 正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 生产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后 , 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会熟练操作的工人 , 更渴望懂技术、会创新的工匠 。
智能制造时代 , 工匠的意义不但没有减弱 , 反而更加不可替代 。 与过去的“匠”相比 , 如今的工匠内涵有哪些新变化 , 当下的匠心指的是什么?传统意义上有工艺专长的工人已难满足需求 , 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线上能主动与机器共舞的技能人才从哪里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支撑 , 能够更好地发挥工匠引领作用 , 助力工人实现从初级工到适应当下现代“智造”的转型?从今天起 , 本版推出系列报道《“智造”时代 , 由工变匠路在何方》 , 敬请读者垂注 。
阅读提示
企业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后 , 熟练操作工已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 相应的 , 现代企业对工匠的认定也发生了变化 。 如今 , 一个工匠可不能只想着手头这摊活 , 还要胸中有整个车间 , 懂技术、会创新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 。
告别重复按电钮、加原料 ,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转向系统分厂内 , 90后操作工王兴正在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零件转向柱 。 他不仅要会调试、操作机床 , 还要懂编程技术 , 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 。
中国制造向“智造”迈进 , 企业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后 , 像王兴这样的产业工人 , 逐步脱离电影《摩登时代》所描绘的社会生产大体系上的螺丝钉身份 ,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下与机器共舞 , 现代企业对工匠的认定也发生了变化 。
从30多年只为做好一件事 ,
到懂技术、会创新才能把活干得漂亮
“工匠只会低头干活哪行?还要活漂亮、懂技术、会创新 。 ”近日 , 41岁的北方重工结构件分厂冷作工、高级技师蔡君杰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谈到了对当下工匠的理解 。 这样的评价折射出企业的用工需求 。 在沈阳 , 这家有着80余年历史的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 , 浓缩了不同时期企业对工匠的不同需求 。
蔡君杰的师傅、52岁的马超是“辽宁工匠” , 30多年在岗位上只为做好一件事——“溜圆儿” 。 “溜圆儿”就是将一块钢板卷曲成筒体 。 为了练就这门绝技 , 马超一遍遍地压磨 , 白天跟着师傅学 , 下班后拿样板材料忍着加热枪的炙烤加班练 。 由他做成的筒体 , 钢板最薄的12毫米 , 最厚的15厘米 , 最大的圆内径达8.2米 , 由此有了“筒体专家”的绰号 。
【技术|只有绝活儿,哪能成为“新工匠”?】蔡君杰说 , 像师傅那样的“第一代”工匠讲究的是个人精益求精 , 每个人都有难被替代的绝活 。 到了自己这代 , 企业对工匠的认定更像是对一个集体工匠精神的认同 , 要求的是工人们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 , “一个人干得好不行 , 要一群人干得好才行” 。
当上车间主任后 , 蔡君杰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集思广益 。 “我们九成活都需要手工操作 , 大伙经常聚在一起研究 。 比如加工某一件产品 , 小张头道工序上干得出色 , 小李选择的工艺干得快 , 老王的方法节省原料 , 捏在一块儿 , 形成统一标准 , 就能让大家都干得又好又快 。 ”蔡君杰说 。
如今 , 到了王兴这代工人 , 熟练操作工已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 企业市场化发展 , 产品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 促使当下工人要懂技术、会创新 。 “以前师傅让做啥就做啥 , 这周甚至都不知道下周要造啥 。 现在不仅要知道 , 还要提前学 , 琢磨怎样创新才能把活干得漂亮 , 将产品更快地推向客户 , 技能提升要能跟得上技术的快速迭代 。 ”王兴说 。
不能只想着手头这摊活 ,
还要胸中有整个车间
近些年 , 智能网络更加有效地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组织起来 , 实现设备与工人、与市场大数据互联互通 , 形成预定、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商业模式 , 使企业能够快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 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国家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 , 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型 。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
在沈鼓集团透平分公司转子车间 , 数控车工马长好正在进行叶轮精加工 。 他所在的车间是一个数字化车间 。 沈鼓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国企 , 然而中低端市场趋于饱和 , 企业曾连续多年亏损 。
“脑子里不能只想着合格率 , 还要想着转子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和定额执行效率 。 ”马长好告诉采访人员 , 车间生产管理数字化 , 每个工位都有一台平板电脑 。 车间里人、机、料实现网络化接入 , 工作流程执行更有效率 , 生产过程和设备使用效率也更加透明 。 “这种状况下 , 一个工匠可不能只想着手头这摊活 , 还要胸中有整个车间 , 能够应对各种新来的活 , 即便不会也要马上学会干 。 ”
工匠认定有变化 , 不只是企业发展需要 , 也来自工人们的主观改变 。 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造币三部维修钳工张文良对此深有体会 。
张文良熟练掌握车工、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 , 是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全能王” 。 2020年 , 他荣获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银奖 。 比赛结束不久 , 他就接到不少“挖角”电话 。 这几年 , 懂技术、会创新的复合型工匠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 , 也成了企业争相挖角的对象 。
张文良说 , 刚工作那会儿 , 他苦练“人刀合一” , 提高精度到0.005毫米 。 现如今 , 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技术更迭中成长 。
上一条生产线就培养一次操作技能 ,
只能培养工人而培育不出工匠
“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 , 培育当下工匠的后备军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教授宁慧英说 。 长期以来 , 职业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 , 但是常常盯着就业 , 却没有足够关注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 没有关注学生如何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生产下不同角色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技能本身 , 还应该有技能之上的创新能力 。 我们要努力培养的应当是工匠 , 而不只是普通工人 。 ”
蔡君杰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会“复制”工匠 。 他建议 , 企业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骨干到院校、企业学习 , 培育一批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复合型人才 。 当下企业都在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 , 要培养工人的互联网思维 , 不是简单地上一条新的生产线 , 就培养工人一次操作技能 , 而应该在引进新生产线、新技术前 , 就培养出具有新技术观念的人才 , 让工人们能够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表示 , 工匠的培育离不开政、企、校三方的推进 。 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监督和保障职能 ,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 企业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统筹 , 开展一线工人继续教育 。 学校则要按产业和行业要求培养专业人才 , 弘扬工匠精神 , 注重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育 。
刘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