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宇宙天团”访港 引青少年“追星”


探月工程|“宇宙天团”访港 引青少年“追星”
文章图片

6月23日 , 香港理工大学 , 听众在讲座结束后鼓掌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申/摄
6月23日 , 香港理工大学的赛马会综艺馆变成“追星”现场 。 即将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的周思琦和同学一起 , 一早来到这里排队入场 。 当天 , 这里迎来了6位内地的顶尖航天科学家 , 他们就是香港学生当天要追的“明星” 。
此前一天 , 有关航天科学家团队入港访问的消息 , 就在当地媒体圈纷纷刷屏 。 团队中 , 既有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 , 也有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 。 这支和航天、太空打交道的团队 , 被当地媒体冠以“宇宙天团”的美誉 。
这其中 ,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已经88岁高龄 。 当天他率先开讲《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 , 整个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 , 戚老全程脱稿 , 金句频出——
【探月工程|“宇宙天团”访港 引青少年“追星”】“上天、入地、下海 , 我们去深海区寻找资源 , 入地也是寻找资源 , 上天又是去寻找资源 。 要利用好这些资源 , 我们人类才能生存下去 , 才能生活得更好 。 ”
“国家、事业、个人 , 想做点大事情靠不了别人 , 只能靠自己 , 这是我60多年的体会 , 也是我们航天人自力更生不依赖外人的一种理念和自信 。 ”
“现在是和平时期 , 不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 。 我们只要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岗位 , 老师教好学生 , 学生学习好 , 我认为就是爱国 。 ”
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上 , 戚发轫院士的履历堪称传奇:从中国的第一发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 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 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 被称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书” 。
“我们那一代人 , 爱国是天生的 , 是自发的 。 ”戚发轫说 , 那时候很多人在西方工作、生活得很好 , 但也想方设法回到祖国 。 最典型的例子 , 就是钱老(钱学森)历经磨难也要回国 , 就是不想中国挨打、落后、受气 。 最高尚、最伟大的爱 , 就是爱国家 。
听到此处 , 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 经久不息 。
周思琦一方面感叹我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 另一方面对航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始终抱有对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无尽热忱 , 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 打破欧美等强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 令人钦佩 。
“就像戚院士所说 , 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为爱国出一分力 。 作为一名学生 , 认真学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 , 希望有一天也能尽我所学 , 为推进国家建设作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 ”周思琦说 。
现场还有年龄更小的“追星”一族 。
正在香港读小学的于同学 , 第一次来大学听讲座 , 他说自己一直有个“飞向太空”的梦想 , 所以专程托父母报名 , 来看看内地来的“宇宙天团” 。
“希望以后能够到月球上 , 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 有没有水 。 ”于同学说 。
当天下午 , “宇宙天团”的第二场讲座在香港大学陆佑堂开启 , 主讲人是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 。
作为主持人的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发现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 , 许久未坐满人的陆佑堂 , 今天连第二层都迎来了听众 , 几乎每个座位上都坐了人 。
他说 , 过去两年 , 中国航天喜讯不断:嫦娥五号奔月取壤任务成功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闪耀开通 。 上个星期 , 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位航天员 , 刚刚入驻了中国空间站 。 “这些任务成功背后的航天科学家团队 , 居功至伟 。 ”说完这些 , 宫鹏伸手 , 向主席台上的胡浩总师致意 。
此时 , 整个陆佑堂掌声雷动 。 这是第二所香港高校向来访的“宇宙天团”表达敬意 。
当天 , 在香港大学就读的陈同学表示 , 胡浩总师在《九天揽月》的分享报告中谈及很多任务的细节 , 包括最后的感想都给了他很多启发 , “总师总结的几点都比较有意义 , 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参考” 。
当天的讲座开始前 , 胡浩将嫦娥五号月球表面展示国旗备用件赠送给香港大学 。 这面国旗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展示的一模一样 。
谈及嫦娥五号获取的1731克“月壤”时 , 胡浩说 , 其中的“17”可以理解为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17年 , “3”指的是中国探月工程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 , “1”指的是这一系列的工程任务都是一次成功 。
他还面向香港科研机构发出“月壤”使用邀请:“我们有一个专门的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 , 欢迎香港的科研机构来申请使用取回的月表样品进行科学研究 。 ”
正在读小学的余同学对此很感兴趣 , 他说 , 从讲座里学到很多关于探测器控制、嫦娥登月的知识 , “脑袋接收到好多新知识 , 鼓励我去追逐太空梦想” 。
在香港 , 青少年“追”航天科学家团队 , 更“追”他们背后的大国重器和国字号科研任务 。
“我们这一代香港青年 , 对祖国的航天事业深感兴趣 , 请问 , 我们香港大学生是否有机会到祖国的航天部门实习、学习 , 有什么渠道可以申请?”
在当天演讲后 , 戚发轫被学生问及这一问题 , 他答道:热情欢迎在港学生参与祖国航天事业!
戚发轫表示 , 中国的航天事业 , 需要各方面各地的年轻人 。 此次入港的航天科学家团队中 , 就有五六个年轻同事 , 他们从香港不同大学毕业 , 取得学位后回到内地 , 目前正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作 。
“我们热情地、真情实意地欢迎我们在港的年轻同学们 , 能够参与我们的航天事业 。 这种参与 , 可以是到我们的岗位上去工作 , 也可以是在香港原有岗位上完成国家航天项目的相应工作 。 ”戚发轫说 。
话音未落 , 香港理工大学的报告会现场便响起了掌声 。
戚发轫补充道 , 未来中国空间站建成了 , 可以利用空间站平台开展更多的科研项目 , 目前空间项目还在征集中 , “我们对国外都是开放的 , 对我们香港更是开放的!”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