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收获》推出App:纯文学期刊如何“破圈”

_原题是:《收获》推出App:纯文学期刊如何“破圈”
近日 , 著名老牌文学期刊《收获》正式推出了“收获App” 。 处在1.0版本的“收获App” , 重点围绕杂志、作家、作品打造 , 读者可以在上面阅读免费电子杂志、试读或购买电子书、发表与交流阅读心得 。
在此之前 , 隔三差五总会一些纯文学App面世 , 这些主打纯文学作家与作品 , 兼顾经典著作与实验写作的产品 , 大多有着令人惊艳的设计感 , 但同时它们的精心设计 , 也带来了无形的门槛 , 将大众读者“拒之门外” , 只能成为部分文学青年的聚集地 。 由于缺乏足够的用户数量支撑 , 不少纯文学App在推出之后不久便销声匿迹 。
“收获App”能得到更多关注 , 很明显是因为其背后有纸刊《收获》的品牌效应支撑 。 但这只是一种“光芒” , 并不能成为帮助“收获App”“破圈”的根本因素 。 如何在捍卫《收获》的“文学精神”的同时 , 又能够拓展疆域 , 把阵地开辟到海量用户群那里 , 成为摆在“收获App”面前的一个难题 。
【中国青年报|《收获》推出App:纯文学期刊如何“破圈”】从目前的状况看 , “收获App”在用户黏性方面 , 并不具备太大竞争力:过往的旧刊 , 需要付费阅读;最新上传的新作 , 也只提供了前一两页的试读;在激发读者评论兴趣方面 , 也没新鲜的办法;过去《收获》杂志所积累的庞大资源 , 并没有在“收获App”上体现出“分享”的意识 。 当然 , “分享”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免费” , 但如果在前期不能提供一定比例的免费阅读作品 , 那恐怕就无法具备长期的用户吸引力 。
相比之下 , 网络文学App和一些财经类App可以收费 , 是因为这些App积累了大量的付费群体 , 同时也有足够的免费阅读内容 , 收费并不会给App带来太大的伤害 。 作为一个纯文学网络平台 , “收获App”在缺乏足够用户群支持的前提下 , 若没法获得足够的数据 , 来判断用户的付费意愿 , “收费”实验反倒会成为一道门槛 , 把读者挡在外面 。
在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这些年来 , 纯文学期刊在网络推广上观念“傲慢” , 动作迟缓 , 已经失掉了早期与网络文学争抢用户的最佳时机 。 在博客、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令人眼花缭乱的更迭与竞争中 , 纯文学期刊的角色愈发尴尬 。 现在纯文学期刊的“破圈”行动 , 其实尝试突破的是读者固化的读屏经验与习惯 , 虽然尝试晚了一些 , 但总归是开辟了新路 。
想要为纯文学期刊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提供一个成功案例 , “收获App”还需要充满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 , 借助品牌力量与各方面的支持 , 与其他已经成功的网络文学App甚至信息流App抢夺用户——如何让用户在下载了一个纯文学App之后 , 养成经常打开的习惯 , 这里面有太多学问 , 需要有识之士不断研究与创新 。
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6月25日 03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