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数字洪流下 制造业的破局之道

“当今世界 , 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将改变工业技术本身 , 还将改变生产组织方式 , 改变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 ”6月29日 ,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李奇在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上谈到 。
【中试|数字洪流下 制造业的破局之道】数字洪流下 , 制造业如何破局?以产业数字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 或许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动能与战略抉择 。

中试|数字洪流下 制造业的破局之道
文章图片

暗流涌动:数字化变革
“20年前 , 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 , 而现在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下 , 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 , 先进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发展的态势 , 科技与产业向‘智能、泛在、互联、绿色、健康’方向融合发展 , 催生出大量互联互通、智能交互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 ”机工智库研究员赵娟表示 。
数字时代已然到来 , 数字经济也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 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高达41.5% , 以德国、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数字经济GDP占比超60% , 中国2019年数字经济占比为36.2% , 2020年上升至38.6% ,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 。
全球数字化暗流涌动下的另一面 , 传统商品、服务与金融的流动速度开始放缓:在1985-2007年 , 全球商品贸易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两倍 , 而2016年 , 我们的全球贸易增速仅仅为
1.7% , 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已经进入负增长 。
不过 , 数字经济发展下 , 制造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 。 “数字中国战略将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在赵娟看来 , 制造业作为我国三次产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领域 , 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部门 , 毋庸置疑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和生力军 。
“死亡之谷”:中试环节缺失
目前 , 中国制造企业在规模和体系上都形成了独有优势 , 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制造大国的华丽转身 。 2020年中国GDP规模达101.6万亿元 , 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 , 同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
具体到装备制造业来看 , 我国实现了从单纯依赖进口到基本自主化的重大跨越 。 但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 机工智库研究员司建楠介绍 , 我国在高端轴承钢等部分高精尖领域自给率几乎为零 , 以至于在重点领域频频被“卡脖子” 。 究其原因 , 归根结底是产业基础薄弱 。 产业基础不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
司建楠分析称 , 从创新能力来看 , 底层基础技术能力不足 , 共性技术平台有待提升 , 试验验证平台即“中试”平台的短缺 , 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
“在技术创新链条中 , 研发与中试投入比例约为1:6-1:8 , 涉及的资金量巨大 , 企业不愿意或无力承担巨大投资和风险 , 因此被视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难以逾越的‘死亡之谷’ 。 ”司建楠告诉采访人员 。
“中试”熟化环节缺失既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化应用的重要瓶颈 , 更是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不高的重要症结 。 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 , 由于缺少试验验证 , 国产的履带起重机所需的核心电控元件——力矩限制器在超起工况下的控制精度很难达到5%精度要求 , 仍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经验总结修正计算模型 。
此外 , 司建楠建议 , 从产业结构来看 , 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部件的发展思维需要调整 , 同时从人才队伍看 , 高、中、低端人才供给都存在严重不足 , 尤其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短缺 , 中层管理人才断档 , 工匠人才亟待培育 。
走向融合:产业重构方向
在数字洪流下 , 智能制造的未来如何发展?在机工智库研究员陈琛看来 , 智能制造不仅是制造 , 更是创新 , 产业的重构方向在于融合 。 据机工智库统计 , 数字驱动制造下 , 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 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 35% 。
同时 , 数字也进一步驱动了创新 。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显性知识的融合 , 各种先进技术的
组合加速了知识创造的过程 。 如成都工厂垃圾分拣机器人 , 综合识别率从60%提升到95% , 其背后是边缘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技术 , 本质是知识结晶 。
“在智能制造时代 , 行业的竞争基础将从单一产品的功能转向产品系统的性能 , 而单独公司只是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 。 如今制造商可以提供一系列互联的设备和相关服务 , 从而提高设备体系的整体表现 。 ”陈琛告诉采访人员 。
当前形势下 , 产业集群或许是中国生产系统的重构力量之一 。 如曹县棺材、杭集牙刷等 , 都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实现产业集群 。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信息流和知识流构成的网络系统 。 ”陈琛认为 , 其中 , 知识流是基础 。 国内产业集群大部分企业仅掌握简单制造知识 , 就可以在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开展产品集成、制造、销售 。 如多数企业缺乏整车正向设计知识 , 导致零部件设计和制造知识游离于集群之外 , 可以被使用 , 但难以被融合、重构;此外 , 信息流是主导 , 集群内的信息传递质量和效率决定了产业集群整体效率 。 制造业必须重视这两点 , 把握信息流和知识流 , 方能实现进一步升级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陶凤 王晨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