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太空之旅是什么样子?听杨利伟讲述《太空一日》

这几天 , 一篇名为《太空一日》的七年级课文火了 。 和以往第三人称的科普文不同 ,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首位造访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 。 18年前 ,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 在轨运行14圈 , 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 , 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 。 字里行间 , 讲述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程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
浩瀚宇宙 , 渺渺星辰 。 一趟直冲云天的太空之旅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人觉得是浪漫:“嫦娥奔月”“祝融驭火”“天问出征”“天和筑穹”“墨子传信”“北斗联网”“天舟穿梭”……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字里 , 道出了专属于中国人对宇宙的浪漫遐想 。 也有人觉得是趣味:就在前不久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三位宇航员首次入驻“太空之家” , 吃宫保鸡丁、用太空WiFi、骑动感单车……网友们兴致勃勃地围观“吃播”、催更“直播” , “简直就像快乐星球” 。
但 , 果真如此吗?
美好的愿望不假 , 新鲜的体验也没错 。 只不过 , 看似风平浪静的旅程背后 , 多少步步惊心 , 多少竭尽全力 。 “我全身用力 , 肌肉紧张 , 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 ,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的汗水出来了……我紧张了 , 心想:完了”……在《太空一日》里 , 杨利伟用细致的笔触 , 向读者还原了最真实的紧张、疼痛、恐惧和困惑 , 也展示了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勇敢、果断、毅力和韧性 。 读到这些感同身受的文字 , 不少人才忽然觉察:这趟看似一帆风顺的浪漫之旅、奇妙之旅、圆梦之旅 , 实际上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一条险象环生的漫漫征途 。
【人民日报|太空之旅是什么样子?听杨利伟讲述《太空一日》】事实上 , 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 , 就是一部关于勇气和冒险的史诗 。 对一个载人航天领域的“新手”国家 , 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挑战;对一名首次叩问太空的中国来客 , 每一秒都是陌生的闯关 。 由此不难理解 , 忍受“痛苦的极点” , 做好了随时牺牲的觉悟;发现舷窗的裂纹 , “紧张以至惊慌”的状态 。 因为 , 纵然万事俱备 , 即便运筹帷幄 , 倘若没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坚如磐石的定力、没有含辛茹苦的付出 , 就不会有神舟故事的新篇 , 不会有中国航天的丰碑 。
有人说 , 读罢《太空一日》 , 既是精神的洗礼 , 也是科学的浸染 。 平实的语言里 , 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信息 。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共振持续时间是26秒 , “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的说法被最终证伪 , “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的谜题至今未解……极端条件下 , 依然记录下一个个精准的数字;倒悬颠簸中 , 依然留意着一件件突发的状况 。 或许 , 从杨利伟的一段话中可以瞧出端倪:“困难和挫折就像湍急河水里湿滑的石头 , 一不留神就可能让你滑倒 , 然而了解了这些困难、战胜了这些挫折 , 却又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 让它们变成帮助你渡过河流的助力 。 在一次次体能和心理的超负荷训练后 , 我慢慢摸索到一条规律: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 实际上就已经接近成功了 。 ”
从更长远来看 , 与其说《太空一日》是来自回忆的纪实 , 不如说是折射未来的隐喻 。 5年后 ,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执行太空行走任务遭遇险情时 , 三位宇航员临危不惧、成功排险 , “如果真回不来 , 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 , 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 ”这是所有像杨利伟一样的航天英雄们的默契 。 恰恰是这种选择 , 让我们肃然起敬 , 让我们慨然前行 。
这正是:
昨天的梦想 ,
今天的现实 ,
明天的希望 。
(文 | 于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