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13日 ,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 9月11日 ,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在发表演讲时谈到 , 如今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有很多误解 , “人工智能不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 , 而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 。 ”
文章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
张钹提到机器人产业目前的困境 , 在于安全性和应用场景 。 “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仓库里面 , 包括无人机、水下机器人 , 为什么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得到应用 , 其它领域却比较困难?”张钹认为 , 关键在于如何突破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环境 , 这就需要人工智能 。
张钹指出 , 要想解决非结构化环境的问题 , 必须把感知和动作结合起来 。 以自动驾驶为例 , 自动驾驶最重要的就是感知部分 , 也就是说汽车必须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 “用摄像机识别周围的行人车辆 , 人工智能基本上可以做到这些 。 ”
但张钹同时提到 , 无人驾驶必须慎重 。 “我在很多场合下都说无人驾驶一定要非常慎重 , 可能在仓库人少的地方可以 , 但人流复杂的情况下要非常慎重 。 ”
张钹提到 , 人工智能现有的方法只能处理结构化环境下的问题 , 非结构化环境下的问题 , 人工智能有待提高 , 第三代人工智能就是要解决非结构环境下的感知问题 。
“自动驾驶从L3、L4走到L5 , 我们必须要解决计算机视觉不安全性的问题 ,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这样做 , 因为自动驾驶肯定要做未来汽车四个轮子上的超级计算机 , 换句话说就是用很少的钱买它的车 , 用大量的钱买上面的计算机设备 。 ”
即便现在用大数据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和识别 , 建模规划 , 完全可以做到实时 , 这样车还能不能开?张钹认为依然不能开 。
“视觉是不可靠的 ,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系统有人的话就会变成非常复杂的系统 , ”张钹指出 , 驾驶员和行人 , 都在有意无意地破坏交通规则 , 所以必须考虑实际 , 不可能所有人都按照规则来走 , 而且还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情况 , 这种情况计算机就没法处理 。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张钹认为也并不难 。 他指出 , 人工智能里面有与环境交互的学习 , 如果我们开几十万迈就会积累大量的经验 , 也就会暴露很多计算机看不到的错误的地方 , 加上知识和经验完全自动驾驶是可以做到的 。
【人工智能|中科院院士谈“自动驾驶”:要“非常慎重”,必须解决计算机视觉不安全性的问题】
推荐阅读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市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城市新变化 科技赋能深化文明成效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点燃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可持续性|人工智能将重塑健康管理,业内专家认为可持续性是最大挑战
- 策源|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人工智能|佳都科技:已参与全国69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
- 数智|【受尊敬企业会客厅】 陈明键:在元宇宙,打造用人工智能发现药物的“乙世界”
- 人工智能|29岁当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