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新研究:哺乳动物身藏病毒“化石”有潜在用途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参考消息》14日刊登“澳大利亚科学预警网站”报道《哺乳动物的DNA携带大量病毒“化石” , 它们可能有重要作用》 。 摘要如下:
人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库中有很大一部分由非编码基因构成 。 长期以来 , 这些非编码基因被认为是“垃圾DNA” 。 然而 , 最近一些发现显示 , 一些非编码基因帮助形成DNA分子的结构 , 另一些非编码基因则参与基因调控 。 如今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有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发现了这些非编码指令的另一种潜在用途 。
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垃圾”的基因序列 , 实际上是我们的远祖在受到病毒感染后遗留在自己DNA中的病毒碎片 。 这些病毒碎片称为“内源性病毒成分”(EVE) 。 人类基因组的8%由病毒DNA碎片构成 , 它们记录了我们在进化史上受到的各种病毒感染 , 犹如遗传记忆 。
古病毒学家埃玛·哈丁及其同事在13种有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寻找EVE 。 这些动物包括塔马尔沙袋鼠、袋獾和脂尾袋鼩 。 他们在所有取样的动物身上发现了来自3个病毒群体的EVE 。 这3个病毒群体包括博尔纳病毒家族、纤丝病毒家族和细小病毒家族 。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些古老的病毒碎片会被转录成核糖核酸(RNA) , 成为非编码RNA 。
人们已经知道 , 这种类型的RNA被用于履行多种细胞功能 , 包括调节RNA的生成 , 还有助于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抵御病毒 。 研究人员对树袋熊进行了详细观察 , 发现有些EVE实际上被转录成了小的RNA分子 。 已知无脊椎动物身上的这些RNA小分子有抗病毒能力 。
【编码|新研究:哺乳动物身藏病毒“化石”有潜在用途】哈丁说:“这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疫苗接种的机制 , 却是代代相传而来 。 通过保存病毒‘化石’ , 细胞可以对未来的感染实现免疫 。 ”她说:“如果能表明这发生在有袋哺乳动物身上 , 它或许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 , 包括人类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