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吴晨:理解元宇宙的三个维度( 二 )


逼真的虚拟世界会让大脑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真实 , 从而让逼真的体验帮助大脑形成“肌肉记忆” , 在再次遇到相同情况时产生不自觉的反应 。 这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 。
北京的一家驾校就已经开始利用沉浸式VR来进行驾驶教学 , 学员路考的通过率提升很快 。 原因有两个:虚拟现实可以营造出大量逼真的场景——晴天雨天下雪天、堵车塞车突发事件——这些都可以训练学员的应变能力;在虚拟世界中犯的错误也会留下深刻记忆:如果刹车不及时 , 出现追尾的事故 , 一番惊心动魄留下的“肌肉记忆”比教练的多少次训斥都有效 。
再进一步逼真的虚拟世界也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去换位思考 , 用他者的视角观察世界 , 通过体验来剖析复杂难题 。 微观世界的纪录片很吸引人 , 但如果能站在虫虫的视角 , 通过复眼来观察这个世界 , 感受会大不同 。 同样无论是理解生物构造 ,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 , 虚拟空间的三维展示会给学生完全不同的体验 , 鼓励他们去探索 。
升级版的互联网是解锁元宇宙的第一把钥匙 。 如果说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台苹果手机标志着智能手机成为人机交互新纪元 , 那么元宇宙的世界将开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方式 。 之前的人机交互 , 无论是打字还是触摸屏 , 都是人迁就机器的方式 。 新一代的交互方式变成了在机器生成的虚拟世界中更自然的按照人的方式去互动 , 让人在虚拟世界中用手和脚 , 用身体、味觉、嗅觉 , 用眼神 , 用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去互动 。
第二个维度 , 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大的元宇宙 。
很多人会问 , 未来到底会是一个元宇宙 , 还是会涌现出许多个元宇宙?是不是每个互联网巨头都会制造出自己的元宇宙?如果从升维互联网的思路来推演 , 既然只有一个互联网 , 之上有无数个社群 , 未来也只会有一个元宇宙 , 但元宇宙中会包含各式各样的小世界 , 仿佛一个又一个的各异的房间 , 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剧场 。
元宇宙是一个大的基础设施 , 但元宇宙中无数个世界 ,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设计 。 每个人在小世中可以互动 , 也可以带来改变 。
创造这一个个小世界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持续迭代 。 相比较2016年至2017年时那一波VR/AR的炒作 , 构建元宇宙的硬件技术和基础设施显然已经完备地多 。 VR头显/眼镜迭代的速度更快 , 一体机(不再需要电脑或者手机来驱动)的解析度更高 , 可以扫描虹膜来登陆的VR眼镜 , 可以跟踪眼睛的视线来调节虚拟世界的颗粒度 , 增加视线中图像的清晰度 , 也可以让一体机变得更轻薄 。 Facebook的目标是把每天在手机屏幕上平均35分钟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 , 变成每周35小时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 这就需要接连几个小时带着VR头显既不累也不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