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瞭望 | 之江实验室如何做到1+1+1>3——专访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 三 )


三是创新资源汇聚效应 。 实验室通过打造开放性高能级创新平台 , 集聚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外顶尖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 形成了顶尖人才、良好科研基础等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效应 。 特别是聚焦智能计算领域 , 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优势科研力量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 共同构建智能计算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 , 力争实现智能计算的中国定义 。
四是创新成果溢出效应 。 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施 , 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产品 ,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实验室还积极参与浙江省数字化改革 , 对外分享了一批人工智能算法库和大数据软件工具 , 为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
《瞭望》:之江实验室如何做到高水平人才快速汇聚?
朱世强:之江实验室用4年时间集聚了2300余名科研人员 , 其中全职人员1300余人 , 双聘、兼聘等形式参与科研的员工1000余人 。 高水平人才快速汇聚的背后是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理念 , 以及以项目需求为核心的多元化引才聚才机制 , 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内涵的育才用才机制 。 一旦瞄准了研究方向 , 确立了科研项目 , 我们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这个方向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 同时赋予团队“组阁权” 。 信任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 , 并在团队组建上充分放权 , 取得积极引才成效 。
例如2020年3月 , 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有过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施钧辉加入之江实验室 , 牵头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项目研究 。 在实验室全方位支持下 , 施钧辉在很短时间就建立了一支12人的科研团队 , 并帮助实验室引进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 施钧辉入职一年半 , 已带领团队建成指标领先的声学实验室 , 申请了16项专利 , 在《自然》子刊参与发表论文2篇 。 这样的科研效率超出科研人员预期 , 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信心 。
我们还创造良好科研条件 , 包括建设一批科研装置 , 这既是形成一流科研成果的基础 , 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 截至目前 , 之江实验室启动建设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多维超级感知、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等一批基础设施 , 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人工智能开源平台、自主智能系统云脑平台、声学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支撑平台 , 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验验证提供高精尖的条件支撑 。
《瞭望》:之江实验室如何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朱世强:截至目前 , 之江实验室共承担来自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单位的重要科研任务80项 , 很多年轻人一进入实验室就参与到这些大项目中 , 在实战中收获成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