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瞭望 | 《瞭望》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国量子计算研发进入第一阵营,应用落后了吗?

当下的量子信息开始从实验阶段走向市场阶段 , 开启了另一种模式、另一种生态的竞争
如果国外生态一直优于我们 , 那么我们在应用领域的差距就会被拉大 , 有可能影响未来量子计算产业的发展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徐海涛 周畅 陈诺
20世纪80年代 , 郭光灿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 , 并身体力行推进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 此后 , 他在国内最早将目光投向量子信息领域 , 并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 , 为中国的量子信息研究与国际同行并驾齐驱作出贡献 。
现在 , 郭光灿的研究重心是量子计算机市场化 。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 量子计算机只有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创造应用场景并及时反馈给研发端 , 产业才能迭代发展 , 量子计算的发展需要良好应用机制 。

信息|瞭望 | 《瞭望》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国量子计算研发进入第一阵营,应用落后了吗?
文章图片

2021年10月30日 , 郭光灿院士(左三)团队在做离子阱实验 钱建豪摄
把量子光学落后的20年追回来
《瞭望》:你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量子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 你为何会关注这个领域?
郭光灿: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 我们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 。
在这次大会上 , 我研究的“氮分子激光器的研制和应用”荣幸获奖 , 但我知道 , 氮分子激光器在国外早有研究 , 我只是弥补了国内空白 。 我想去研究一个新的领域 。 通过对当时前沿学科的广泛梳理 , 大学期间学过的量子力学映入我的眼帘 。 我想 , 假如用量子力学理论来研究光学 , 也就是所谓的量子光学 , 应该是一条新路 。 之后 , 我便开始朝着量子光学这一方向瞄准和进击 。
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 我认为量子光学一定有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 。 我开始学习量子光学知识 , 但那时国内相关资料很少 , 能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 。 恰好当时有一个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 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 在那里 , 我的眼界一下子打开 。 我意识到 , 国外对量子光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 , 而我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 , 换句话说 , 国内的相关研究已经落后了整整20年 。
《瞭望》:从落后20年起步 , 我们的量子光学是如何追赶的?
郭光灿:在多伦多大学的两年时间里 , 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 , 因为毕竟有长达20年的漫长征程要追赶 。 我几乎天天泡图书馆 , 积累了大量有关量子光学的资料 , 等回国时 , 攒下整整一大箱复印资料 。
1983年8月 , 我参加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量子光学会议 , 参会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共有8人 , 当时大家决心回国后一定要共同推进中国量子光学的学科发展 。 之后 , 我成为第一个回国的人 , 就想兑现诺言 , 把国内量子光学的“种子”播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