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4人150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基础研究类近1/4( 二 )


“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 , 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 , 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 , 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 , 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 , 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 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
“密集无线网络的云边协同理论与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面对全场景下网络“巨容量、极低时延和自适应性”的性能需求 , 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等人提出了云边协同新理论 , 攻克了密集无线网络“架构适配难、性能分析难、资源协同难”的挑战 , 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首次揭示、新的网络架构、颠覆性、效率提升巨大” 。 基于该技术联合研发的国际首款商用5G云小站 , 满足了不同场景室内移动网络覆盖需求 , 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 , 获奖成果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率先实践 , 以自主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战略性突破 。
其中 , “高电压、高安全锂二次电池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电池性能的巨大需求 , 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等人实现了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创新突破 , 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自主可控锂电池产业链 , 在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科技产品中成功应用 , 提升了我国电池关键材料的核心竞争力 , 支撑了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高效集成与互联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裴玮等人实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集成与互联技术的重大突破 , 研制了高效、高功率密度的模块化能量路由器等核心设备与协同控制软件 , 成果应用在分布式能源、光伏电站、交直流微网等工程中 , 并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
高精尖产业相关成果占88%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的高精尖产业创新能力厚积成势 。 高精尖产业相关获奖成果有132项 , 占比88% , 以高精尖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 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髋膝关节置换诊疗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高性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