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50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9月25日 ,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揭晓 , 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 。 其中 , 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
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 , 包括一等奖8项 , 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 , 包括一等奖5项 , 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 , 包括一等奖35项 , 二等奖69项 。
第一完成人中出现“90后”
据了解 , 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 ,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 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 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我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 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 , 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 , 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 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 , 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 , 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 。 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 , 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 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 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 。 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 , 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 , 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 。 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 , 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 , 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
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 。 北京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更优创新生态 ,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 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 , 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有49人 , 占比32.7% , “80后”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后”第一完成人张道宁等各类创新人才的涌现 , 彰显了创新力量的蓬勃朝气 。
基础研究类获奖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
据介绍 ,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 , 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 , 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 , 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