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央地加紧谋划 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二 )


多个前沿领域迎重点支持
近年来 , 我国十分注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纳米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的布局 。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 , 目前有超过20个省份在相关规划中提到未来产业 , 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成为各地区关注的重点 。
以纳米科技为例 , 它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 , 具有支撑性、前沿性 。 包括原子制造、智慧医疗、新能源、纳米催化、生物安全等都与此相关 。 据悉 , 中国在纳米科技应用研究方面 , 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 SCI论文和专利都位居世界第一位 , 中国具备从0到1突破的基础 。 “我们正在计划建设一个纳米产业的聚集园区 , 包括纳米制造与智能技术产业园、纳米医疗健康技术产业园和纳米超材料产业园 。 ”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透露 。
在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方面 , 我国在智能视觉、辅助医疗等领域加大转换应用的力度 ,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 , 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关村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1860亿元 , 同比增长9.8% , 较2016年产值增长逾一倍 , “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4% 。
“下一步 , 我们将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第二阶段目标 , 重点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 围绕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的需求 , 在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开放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张旭表示 , 在着力提升人工智能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 , 国家将大力发展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 , 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交叉研究 ,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 , 同时也促进脑科学等科学发展 , 反过来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理论的突破 。
加快完善配套政策
在专家看来 , 未来产业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颠覆性 , 也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 , 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 。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表示 , 一是需要加快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体制机制 , 加快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精准化政策举措 , 形成多元化创新生态 , 加快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 。 提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场景 , 面向未来的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 二是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 尤其是要以科技企业的孵化和成长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重点 , 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石 。 三是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 , 对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 , 使政策和制度更好包容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和新的产业 。
潘教峰表示 , 要筑牢未来产业的培育体系 , 分层次、体系化、系统化推进布局 。 首先是要素布局 , 包括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 。 其次是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场景 , 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智造技术等典型新技术应用 , 从而衍生出新业态和模式 。 同时要做好创新平台体系布局 , 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等各环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