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科研组织模式 , 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 , 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 , 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体效益
不久前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这项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被国内外领域专家认定为“典型的0到1原创性突破” 。
这项重大原创性突破的背后 , 除了科研团队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之外 , 科研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功不可没 。 天津工业生物所自2015年起 , 聚焦人工合成淀粉与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 , 开展需求导向的科技攻关 。 研究所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 , 集聚所内外创新资源 , 跨领域跨学科组建团队 , 实行“项目制”管理 , 集中力量攻克难题 。
相比以课题组为单位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 , 这种“矩阵式”科研组织新模式围绕某项具体研究任务 , 打破壁垒 , 成立跨部门、跨机构的研究团队 ,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合作 。 这样既保证了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 , 也实现了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
【科技事业|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谈)】天津工业生物所的成功探索 , 进一步说明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的重要性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 科技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推进 。 在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方面 , 不少科研单位和机构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 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同时也应看到 , 一些科研机构科研组织模式还很落后 , 内部协调机制不畅、资源共享难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 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质量效益的提高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 , 知识多层面覆盖 , 学科多领域融合 , 技术多相位链接 , 成果多路径涌现 , 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 。 对于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 , 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和实现方式已难以适应和满足需求 。 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既要强化研究能力等硬实力 , 更要提升科研组织模式等软实力 。
科研组织模式作为一种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 , 在科研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协调、组织作用 。 先进的科研组织模式 , 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 , 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 , 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整体效益 , 同时有助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
顺应“大科学”时代需求 , 各科研单位和机构在提升自身科研硬实力的同时 , 必须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 ,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积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 加强科研创新资源的统筹和运行的管理 , 有效破解科研创新中资源不足、运行不畅、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让科研创新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 促进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
推荐阅读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公司|外媒:2021,人类太空事业的重大年份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