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_原题是:叮咚买菜IPO:“不赚钱”是最大的问题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文章图片
图1/5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叮咚买菜敲钟现场 , 左四为叮咚买菜梁昌霖 , 右一为红椒资本刘为龙
30秒快读
1、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上市风波 , 两家锚定的竞争对手 , 到底在拼什么?
2、上市前夜 , 《IT时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叮咚买菜早期投资机构红椒资本 。 投资人眼中的叮咚买菜 , 究竟跟普通用户的认知有何不同?
两大生鲜电商头部企业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在同一日(6月9日)递交招股书 , 同一日(6月22日)更新招股书 , 争抢“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态势胶着 。
然而 , 每日优鲜突然抢跑 , 成为“社区零售数字化第一股” , 但却遭遇首日暴跌 , 市值一夜蒸发60亿 。 一向求稳的叮咚买菜紧急调低募资额 , 缩减7成 。
北京时间6月29日晚间 , 叮咚买菜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 开盘较发行价上涨19.14% , 首日收盘微涨0.85% , 总市值约55.86亿美元 。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文章图片
图2/5
图源:东方财富网
“我们上市不是为了圈钱 , 让我们忘记股价 , 做时间的朋友 , 创造长期价值 。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敲钟仪式上表示 。
与大家合影时 , 梁昌霖喜极而泣 , 一个当过兵的硬汉 , 都已动情 , 要说的只有感谢 。
“生鲜电商是一个万亿美元的赛道 , 叮咚买菜撑得起1000亿美元的规模 。 ”在上市前夜 , 《IT时报》采访人员采访了红椒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为龙 。
叮咚买菜2018年3月PreA轮融资中 , 确定早期投资意向的机构之一便是红椒资本 , 从开始陪伴到上市 , 见证了叮咚买菜的三年 。 红椒资本是一家专注早期创业项目投资机构 , 重点关注科技与互联网创新企业 , 尤其在新技术、移动互联网、消费升级、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 除了叮咚买菜以外 , 它还投了比特大陆、薪太软、墨案科技和麦杰科技等企业 。
稳扎稳打的“正规军”前置仓模式 , 能否跳出“游兵”社区团购布下的天罗地网?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两家锚定的竞争对手 , 到底在拼什么?投资人看透了的叮咚买菜 , 究竟跟普通用户的认知有何不同?
01
上市前夜
“京东模式”何时止损?
“0点抢盒马鲜生 , 6点多抢叮咚 , 7点抢美团买菜 , 8点抢每日优鲜 , 9点抢永辉……”曾记否 ,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 这个抢菜时间表成了许多中国老百姓的隔离日常 。
就在2020年 , 叮咚买菜开始“狂奔”打仗 , 拿创始人梁昌霖的话来说:“要炮火猛 , 反应快” 。 仅2020年11月一个月 , 叮咚买菜就杀进近10座新城 , 2020年一年开出400个前置仓 , 而在成立前两年 , 叮咚买菜所有前置仓数量一共才500多个 , 一年时间 , 前置仓数量几乎翻番 。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文章图片
图3/5

叮咚买菜前置仓 图源:红椒资本
也是从2020年开始 , 叮咚买菜逐渐追上每日优鲜这位抢跑两年多的竞争对手 。 从双方招股书来比较 , 叮咚买菜2020年的GMV(交易规模)几乎是每日优鲜的2倍 。 截至2021年3月 , 每日优鲜进入16座城市 , 共有前置仓631个;叮咚买菜进入29座城市 , 共有前置仓950个 。
然而 , 这场仗的对手不止是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 , 还有前置仓模式和社区团购之争 。
IT时报:你们认为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红椒资本:每日优鲜看重客单价 , 它在前期占尽优势 , 拿到非常多资金 , 前置仓扩张速度曾一度超过叮咚买菜 。 叮咚买菜看重复购率 , 其2020年核心任务是每用户月均单量6.5次 , 如今叮咚买菜的复购率达到了50%-60% 。 但是 , 叮咚买菜从来不冲单、不冲客单价、不过度促销 , 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确定性” , 让用户可以买到好菜(品质确定) , 最快29分钟送达(时间确定) , 生鲜食材SKU覆盖全(品类确定) 。
IT时报:作为一名用户 , 我对叮咚买菜最深的印象是:一地推很凶 , 二敢卖活鱼活虾 , 三0元配送且准时 , 也就是说 , 叮咚买菜在地推、源头基地建设以及仓储配送上的把控是较为严格的 , 您认为叮咚买菜的护城河是什么?
红椒资本:从用户体验来说 , 叮咚买菜连一根葱、两颗青豆都会送 , 有一次 , 一位小朋友在叮咚买菜上下单 , 备注说“只要两颗青豆 , 能不能送上门?”叮咚买菜真的送了 , 配送员上门后才发现 , 原来是他养的蝈蝈没有食物了 。
团队文化是叮咚买菜鲜少被外界说起核心竞争力 , 梁昌霖身体力行建立的一套团队文化就是建立一支“铁军” , 这是叮咚买菜前端配送人员流失率低的原因所在;第二个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 , 叮咚买菜在全国建立了近400个生鲜直供基地 , 用大数据来支撑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 , 在什么时候 , 生产什么 , 生产多少 , 反向驱动供给侧改革 , 也让农民能够利用大数据成果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
IT时报:到目前为止 , 叮咚买菜还是亏损的 , 投资人怎么看以亏损换市场规模的创业逻辑?
红椒资本:首先看企业所在的赛道厚不厚 , 生鲜电商还有很大的空间 , 目前生鲜电商的线上比例不到15% , 只有当线上化占比达到30%-40% , 这个赛道才算相对成熟 。 所以 , 它的空间很大 , 即便做到1000亿美元估值再考虑盈利问题也不迟 , 如果现在追求利润 , 损失的是深度布局的可能 。
再看产业纵深 , 叮咚买菜打通了产业带上游基地后 , 就拥有了良好的资源配置能力 , 开始切入第二曲线 , 包括B2B餐厅供应、半成品菜等赛道 , 比如最近叮咚买菜推出一个半成品菜“拳击虾”一个月的销售额就突破一个亿 , 若是初创团队从零起步做品牌 , 要实现一个亿销售是非常难的 。
IT时报:叮咚买菜开始切入第二曲线 , 是为了讲支撑起更大市值的故事?你们有信心叮咚买菜能拥有京东般的势能吗?
红椒资本:上市不是为了让前期资本退出 , 而是为了聚合更多社会资本 , 来完成叮咚买菜创始人的初心 。 叮咚买菜上市后融来的资本有近50%将投入到业务扩张中去 。
很多新项目会自动从庞大的体系里长出来 , 就像京东巨大的体量里孕育着很多生态链公司 , 但京东也是亏损了12年才开始盈利 。 半成品菜、B2B等第二曲线有可能支撑起比前置仓更大的规模 。 我们认为叮咚买菜有望做成一家千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企业 。
IT时报:从仓储站点到配送队伍 , 再到销售团队 , 前置仓都是一个很重的模式 , 一开始 , 叮咚买菜创始团队是如何说服投资人的?
红椒资本:2018年3月开始融资时 , 叮咚买菜已经跑通了MVP(最小可行产品)模型 , 每个前置仓要实现“日均单量在1000单左右 , 客单价达到65元的情况下 , 才能实现盈利” , 最早12个前置仓 , 在七八个月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
其实 , 叮咚买菜在上海的前置仓早就盈利了 , 证明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已经跑通 , 可以快速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规模化 , 产生倍增效应 。
02
生死一刻
吃了150多家投资机构的闭门羹
2014年 , 梁昌霖创立了社区社交、代跑腿App“叮咚小区” , 但发现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是代买菜 。 2016年 , 梁昌霖将另一个创业项目“妈妈帮”卖给了好未来 , 这便是“叮咚买菜”的第一桶金 。 2017年 , “叮咚小区”正式改名为“叮咚买菜” , all in 前置仓模式 。
但是 , 前置仓注定是一种烧钱的模式 , 短短一年 , 第一桶金几乎烧光 , 梁昌霖还被迫卖了房 。 2018年 , 叮咚买菜首轮融资被150多家投资机构拒之门外 , 资金吃紧 。 当时 , 腾讯重仓的每日优鲜估值已经很高 , 阿里自营的盒马已快速进入赛道 。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文章图片
图4/5

2018年6月 , 红椒资本投资叮咚后与梁昌霖一起考察前置仓 图源:红椒资本
IT时报:你们陪叮咚买菜跑了3年 , 有没有经历过生死一刻?
红椒资本:叮咚买菜最难的是2018年融资时 , 互联网大厂都先后布局 , 一般投资人都认为这个赛道留给普通创业者的机会已不存在了 。 梁昌霖洽谈了150多家投资机构 , 没人愿意投 。 我帮忙介绍投资人 , 记得有一次晚上1点多 , 我和梁昌霖打电话分析融资情况 , 甚至怀疑是不是估值太高了 , 但是梁昌霖坚持需要这么多钱 。 从母婴创业经历中 , 梁昌霖得到的经验教训是 , 妈妈帮没有做赢宝宝树 ,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用好资本力量 。
最后 , 高榕资本慧眼识珠 , 接受了4个亿的估值 , 成为领投机构 , 我们红椒资本参与跟投 , 一直持有到上市 , 完成了红椒第一个“全垒打(投资机构从首轮到上市过程)”项目 。
IT时报:当150多家机构都不认可叮咚买菜时 , 你们为何还是决定投资?
红椒资本:投早期 , 本质上是投人 。 梁昌霖和我们是10多年的朋友 , 看着他在创业上一路走过来 , 也是知根知底的 。 我们首先知道他是靠谱的 , 做任何事情说到做到 , 且具有超出常人的韧性;其次他互联网创业经验丰富 , 从2002年的一个软件工程师 , 转型成一位合格的CEO;最后就是他的认知提升能力 , 每次和他见面都发现他又升级了 , 看得更深更远了 。
最近 , 我又回顾了叮咚买菜2018年3月做的BP(商业计划书) , 梁昌霖当初定下的目标 , 如今已经尽数超额完成 , 那份BP是教科书级别的 。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当时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的数据、MVP模型都很好 , 说明已经从底层逻辑到数据都跑通了 。
在投资中 , 我们用频率和价格分别为横轴和纵轴建立一个坐标系 , 就形成了“投资四象限” 。 低频低价根本不是资本生意 , 比如修鞋;低频高价并不是早期资本能够触及的领域 , 比如咨询公司 , 要么三年不开张 , 要么开张吃三年 。 高频高价基本都是垄断资源 , 普通创业没有机会 。 只有高频低价这个生意赛道 , 才能在资本的助力下快速发展 。 叮咚买菜就是高频低价这个象限的标的 , 而且它所处的赛道足够诞生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 。
03
梁昌霖其人
半个农业学家、哲学家
梁昌霖身上有很多标签 , 退伍军人、连续创业者 。 在投资人眼中 , 他更是半个农业学家、哲学家 。
梁昌霖曾有12年军旅生涯 , 在管理团队时 , 他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军人作风 , 转型艰难期 , 每天拉着团队长跑 。 令所有人诧异的是 , 他的办公室没有椅子 。
在投资人看来 , 叮咚买菜能跑多远 , 要看创始人梁昌霖的战略眼光有多远 。

新浪科技综合|专访早期投资机构:叮咚买菜已拥有“京东模式”势能
文章图片
图5/5

梁昌霖 图源:红椒资本
IT时报:梁昌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创业者?
红椒资本:他的办公室没有椅子 , 连会客椅都没有 , 他的办公桌齐胸高 , 站着用电脑 , 他从来不是一位等人来汇报的老板 。
每一个产业链基地都要自己去考察 , 是否有病虫害 , 使用农药是否符合标准 , 只有符合叮咚买菜品控要求的才会采购 , 现在已经成了半个农业学家 。
他会合理地配置南北两地的直供基地 , 比如一个蔬菜供应基地放在河南 , 另一个放在云南 , 这样就可以保证夏天和冬天都能充分供应 。
叮咚买菜还会驱动供给侧进行科学养殖 , 比如 , 怎么保证一个鱼塘里养出来的鲫鱼都在350g左右?于是 , 叮咚买菜开始改造传统的养殖方式 , 利用水流让鲫鱼锻炼身体 , 不仅可以控制体重 , 还能让肉质更鲜美 。
为什么很多生鲜电商 , 特别是社区团购等平台无法保证农产品的标准化?因为它们潜入供应链不够深 , 没有达到改造供给侧这种水平 , 叮咚买菜做如此难的事 , 也是建立起了护城河 。
IT时报:叮咚买菜能打硬仗 , 能在社区团购农村包围城市的强大攻势下活下来 , 跟梁昌霖的军人基因是否有很大关系?
红椒资本:叮咚买菜有强大的退伍军人基因 , 目前叮咚买菜团队里有近500名退役军人 , 高管中有4名是转业军人 , 从员工培训中就足见其军事化管理的影子 。
在经历转型的困难时期 , 梁昌霖亲自带着40多个剩下的团队每天长跑 , 直至现在 , 他还是坚持着晨跑的习惯 。
叮咚买菜一开始就定下“29分钟送达” , 当时其他平台还只是当日达、隔日达或2小时达 。 这就是叮咚买菜一直灌输的经营哲学:只有把自己逼到极限 , 你才能成为最优秀的 。 如果你给了自己喘息机会 , 可能就在竞争激烈的赛道被人赶超了 。
梁昌霖的名片Title不是创始人或董事长 , 而是叮咚买菜首席服务体验官 。 朋友圈备注是“送菜快 , 回消息慢” 。 每日优鲜前置仓采取加盟、众包、第三方的模式 , 而叮咚买菜所有前置仓全部都是自营的 。 种种细节表明 , 他非常重视用户体验 。
梁昌霖并不是一味拼命的创业者 , 他善于从顶层去架构并匹配人才 , 对整体战略的思考程度已经很深入 , 某种程度上 , 他可以被称之为哲学家、农业学家 。
而他创立叮咚买菜的初心很朴实 , 有一次 , 安徽的亲戚来上海 , 他请对方吃饭时 , 亲戚不敢吃蔬菜 , 不敢吃鸡肉 , 因为他们认为 , 上海的食材会比安徽差很多 。
初心就如梁昌霖一直强调的 “自来水”哲学 , 即让美好的食材自来水一样 , 触手可得 , 普惠万众 。
作者/IT时报采访人员 孙妍

    推荐阅读